理论·新域头条丨湖湘非遗传承的数字化创新探索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0 10:21:26

王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湖湘大地自古文脉绵延,孕育了湘绣、滩头年画、土家织锦、铜官窑陶瓷等众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艺术凝结着历史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转型赋能非遗的创新路径

一段时间以来,在现代工业技术快速发展和全球信息化浪潮席卷之下,非遗面临传承匮乏、展示手段单一、资源整合滞后等问题。然而,近年来数字化转型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非遗构建起跨越时空和形态限制的信息传递方式。这种信息传递方式不仅拓宽了非遗的传播渠道,还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在数字化的语境中,非遗能够通过虚拟展示和互动体验,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比如,通过打造“数字绣娘”虚拟IP,将千年的传统针法带入元宇宙空间,展现了独特的湖湘美学;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运用全息投影和5G直播技术,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成功吸引了百万年轻用户在线互动……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感受各类非遗瑰宝。

湖湘非遗数字化传承的实践,包含非遗信息采集、数字存储、虚拟展示、互动体验与数字文创等,各环节之间相对独立又互成体系,共同为非遗保护提供“立体式”支撑。信息采集与数字存储通过高精度数字化技术完整保存文化基因,构建数字资源库,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奠定基础。包括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在内,多所省内高校研究团队通过近景摄影测量,采集了湖湘木雕、陶瓷、湘绣、织锦等非遗实物的高精度数据,完善了非遗采集数据标准化处理、标准化整理和标准化管理体系。同时,基于云存储以及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实现数字化非遗资料的跨地域共享和便捷调取,为开展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提供了稳定的数字资源载体。

数字化转型赋能非遗的具体实践

VR与AR技术的日渐成熟,让非遗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桃源刺绣VR数字化设计项目”便是利用VR技术,通过创建虚拟场景与交互游戏,还原传统刺绣工艺的创作过程。观众不仅可以在虚拟展厅进行360度全方位刺绣欣赏,还可以通过虚拟交互的方式,了解非遗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及传统审美。该项目也包含AR技术,用户通过移动终端扫描非遗元素,自动触发AR技术展示出其相关信息,如相关解说词、工艺流程的动画演示等,更准确有效地获得用户所关注的传统文化内容。此外,还有“神秘湘西”非遗VR剧场项目,通过VR技术实现观众穿戴虚拟苗族银饰,体验苗族传统舞蹈;在张家界大峡谷的AR导览中,游客通过扫描实景,就能触发土家织锦AR制作演示。这些项目利用VR与AR技术,极大提升了游客参与度,进一步拓宽了非遗的数字化表达方式,实现“破圈”传播。

开发数字文创产品。数字文创产品是通过文化转译、设计再生的手段,在深入挖掘非遗内涵的基础上将传统元素巧妙融入现代产品设计,打造出有特色、有品位、有价值的文创产品。在湖南师范大学湘绣研发中心,团队将传统湘绣图案和技法进行数字化处理,开发了多种数字化湘绣产品,保留传统湘绣精美工艺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

非遗数字化转型存在的困难和着力点

目前,湖湘非遗数字化传承已经构建起了数据采集、存储、展示、互动各环节彼此耦合的完整体系,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在机制、标准、技术层面等不断改进完善,逐步构建起完善的非遗数字化传承运行机制。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统一数据采集、处理和展示规范,在确保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建设普惠性、共享性平台,推动非遗数字化为大众共创共享,使数字化手段真正服务于非遗传承的核心需求。另一方面完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构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障相关从业者、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未来的数字传承平台建设,需要更加注重用户交互性。着力构建“内容定制、互动分享、智能推荐”的用户交互平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非遗资源的智能分类与传播。例如,“非遗虚拟博物馆”在传统线下展览形式的基础上,优化展览内容及多媒体展示技术,通过互动体验、虚拟讲解、在线研讨等形式,让公众深入了解传统工艺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而数字文创产品研发,更应注重使用场景和传统文化的契合,将传统非遗中的文化元素变为符合当代审美的、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让传统文化从“陈列馆”走向“使用场”。同时加强跨界协作,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市场转化。在文旅、教育、电商等多领域打造丰富的应用场景,将数字化非遗植入景区体验、在线课程和文创电商等消费环节。借助数字营销工具及网络新媒体平台,增加非遗产品市场知名度的同时增强消费者的参与度,从而实现文化、科技与经济效益的共赢。在这种模式下,构建出“技术驱动—内容创新—市场盈利—传承反馈”的完整体系,促进传统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之间的良性互动。此外,还需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遗保护的合理性研究,思考适合不同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传承模式,避免过度追求技术呈现而弱化文化内涵,推动形成良性的非遗数字化生态系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机关联、辩证统一。湖湘非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文研究,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寓意,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注入持久而深远的贡献。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创意设计及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设计方向负责人)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