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0 10:23:41
罗美霞 钟诚诚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与困境随之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出。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根据不同年龄段需求开展教学,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树立求助意识、学会应对挑战,从而提升心理素质。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群体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关注大学生哪些心理素质培养?这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课题。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承载着家庭、社会的深切期望。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简单输送心理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关注自我、如何维护心理健康。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过渡到成年早期的心理发展期,认知发展、情感体验、社交需求非常丰富,自主探索意识强烈,有一定的认知与判断能力,但也是情绪容易动荡与冲动的阶段,加之社会竞争与压力交织,往往心理波动较大。基于此,笔者认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三力”,即心理觉察力、心理情绪力、心理复原力。
培养心理觉察力。心理觉察力,是一个人对自我内心状态、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变化等的认知感知觉知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用心感受过程细节的能力,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拥有心理觉察力,能让学生理解真实的心理感受,从而不掩盖问题、不逃避问题,这是积极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觉察力?一是激发好奇与探究欲望。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倡导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心理体验中探究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心理变化;鼓励学生主动输出观点,引导学生将心理体验与互动活动通过文字记录或语言表达输出,更好地捕捉与觉察心理差异。二是提升自我认知与意识能力。这是心理觉察的基础,能让他们更准确地洞悉与分析自我。引导学生从身体自我、心理自我、情绪自我等方面,多维度、多视角自我剖析,综合原生家庭、教育背景、性格等方面,形成更全面、更客观的自我认知,并随着环境与成长变化,不断更新自我认识。三是培养换位思考与共情能力。通过团队心理辅导、人际互动、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更好地觉察自我与他人。
培养心理情绪力。心理情绪力,是指一个人识别、理解、管理自己情绪以及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大学生处于身体与心理成长的高峰期,情绪与情感体验非常丰富。一是调整认知,培养积极心态。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情绪ABC理论,认为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并不是由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所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人们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进而改善其情绪与行为问题,培养更积极的心态。二是学会情绪表达与管理。情绪有正面积极与负面积极之分。负面情绪其实包含了很多重要信息,比如警示、激励、促进成长等。在察觉这些感受后,大学生需要认识到负面情绪是正常且普遍的,试着接纳它们,学会通过口头表达、记录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出来,而非任由其失控。这些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练习,从而帮助大学生将消极转化为积极。此外,还需掌握调整的方法。当强烈的愤怒袭来时,它通常不会持续超过12秒。此时,不妨做几次深呼吸,以平复内心,或者选择运动和转移注意力,让自己的状态回归平稳。
培养心理复原力。心理复原力,是让人从逆境中恢复如初、抵御压力的重要能力。一是要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每个人都可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学习基本心智技巧来增强自身对话,在困难中磨砺视角并找寻出路。二是树立求助意识。这需要依赖健康的人际网络,当感到无力时,应向周遭环境汲取力量,以他人之援撑过情绪的低谷。三是认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是常态。这并非意味着对挑战的妥协,而是在面对未知时,能够以平静而坚定的心态去应对。比如,当计划被打乱时,不必执着于“为什么事情没按我的意愿发展”,而更应该问自己“如何调整以继续前进”。更重要的是,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小确幸”,将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通过关注和提升学生这方面能力,使他们能够增强心理自愈力、心理自助力,进而更勇敢从容地面对挫折与困难。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避免大学生遭受长期负面影响,也是维持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理觉察力、心理情绪力、心理复原力,是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关键能力,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持续关注与培养,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可持续发展力,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分别系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文为湖南省教育教改课题“体验式教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运用策略研究”(ZJGB2023496)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