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4-10 17:07:23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蒋友明
在安化县梅城镇层峦叠嶂的腹地,长安教学点的琅琅书声已持续三十余载。这个仅有三间教室的教学点,用9张稚嫩脸庞拼凑出中国乡村教育最生动的注脚。晨光中,学前班至四年级的孩子们在斑驳的篮球架下追逐嬉戏,教学楼飘出的炊烟与山岚共舞,勾勒出乡村振兴背景下"麻雀学校"的坚守图景。
双师课堂里的教育坚守
本地教师李晓的摩托车辙与外地教师张璇的归乡轨迹,在蜿蜒山路上交织成动人的教育诗行。每周三次穿越15公里崎岖,李晓的车筐里总装着为孩子们采买的文具;而张璇的记事本上,回家的日期用红笔圈了又擦。当城市青年教师热议"内卷"时,两位"90后"正围着土灶探讨教学创新——锅铲翻炒的是生活,教案承载的是希望。
五育融合的深山实践
在这个"五脏俱全"的教学点,教育智慧在山风中生长。多媒体设备连接着世界,e课堂带四年级学生遨游量子世界;油菜花田变身自然课堂,破茧成蝶的生命教育悄然发生。虽无专业艺体教师,但童声合唱在山谷回荡,创意画作装点斑驳墙壁,篮球击地的节奏应和着山泉叮咚。校长蒋范军每月例行探访时总感叹:"这里实现了最本真的素质教育。"
以心换心的育人图景
"老师,我的笔……"孩子涨红的脸庞尚未说完,崭新的文具已轻轻放在课桌。两位教师创设的"爱心积分存折",将自尊呵护化作成长动力。暮色中的辅导灯光,晨起时的添衣叮咛,编织成9名留守儿童的情感安全网。村民送来的擂茶尚带余温,红薯片里包裹的不仅是谢意,更是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殷切期盼。
校村共生的教育生态
村委每年万元经费保障、每生800元生活补助的制度性支持,与村民自发形成的"教育后援会"相得益彰。这种双向奔赴的教育生态,让教学点成为乡村振兴的文明基站。该镇 中心学校校长贺荻动情地说:"这些毛细血管般的教学点,正为乡村教育输送着最宝贵的养分。"
当山雀掠过教室屋檐,粉笔与黑板的摩擦声仍在继续。在这里,教育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具体到每个孩子的体温变化、每次作业的细致批改。长安教学点的坚守,印证着最朴素的真理:只要有一个孩子在等待,教育的灯火就永不熄灭。这簇深山里的教育星火,正照亮着乡村振兴的来时路与未来途。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