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0 19:40:47
新湖南记者 唐雨琪
近日,有深圳家长在人民网留言板建议“小学延时至18:30放学”,引发热议。
提出这样的需求,无可厚非。特别是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下班晚,路上堵,接孩子是个难题。站在这些家长的角度,让孩子待在学校不动,自然最安全,也是最省事的办法。
但一味要求学校延时放学,这等于是要学校“加班”,不现实,也不是最优解。一方面,教师的“加班费”怎么解决?另一方面,“加班”也只能偶尔,否则,可能会引发教师职业倦怠、学生自由时间被挤压等连锁反应。
深圳自2020年已开始试点课后延时服务,并尝试通过财政补贴、引入社会机构等方式丰富服务内容,但效果参差。例如,部分学校因经费不足难以开展高质量兴趣课程,不少教师坦言补贴标准与其额外付出难以匹配。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已有学校将课后服务延长至17点甚至18点,算上车程,仍无法满足多数18点下班的家长的需求——这位提出延时至18:30放学的家长,或许就在其列。
如何解决家长接孩子的难题?短期看,可以由学校来探索弹性放学机制,按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但长期来说,得靠家、校乃至全社会共同承担起责任。比如:社区、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等能不能承接孩子的课后托管职能?企业是不是也需要进一步担起社会责任,推广弹性工作制或设立“家长接送假”?
社会在发展、进步,对孩子的教育也变得更加精细化。这就要求建立更加完善的共育生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诸如接送难这类问题。
责编:唐雨琪
一审:冒蕞
二审:周文博
三审:朱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