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秘技大起底⑩|“小棕编”编出“大产业”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1 08:44:43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昕玥 曾玉玺 通讯员 贺俊龙 黄玲玲

穿、插、扣、拉......棕叶在吴方才指尖翻飞,编织手法如行云流水,一只螳螂在吴方才手下不用十分钟就初具雏形,以细条叶片缠绕成腿脚与长须,再蘸胶点上眼睛,一只栩栩如生的螳螂便完成了。

走进位于涟源市古塘乡的“梅山棕编”文化馆,只见俯首犁地的孺子牛、腾云驾雾的仙鹤等各种飞禽走兽陈列于馆中,让人目不暇接。在墙上,盘踞着一条长数十米的“中国龙”,上千片以笋壳制作的龙鳞层层交叠,棕丝编织的龙须灵动,龙目炯炯生威,“这幅作品我花费了8个多月制作,龙身内部填充的都是棕树的材料。”吴方才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梅山棕编,始于明洪武三十四年,至今已有622年历史,现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技艺传至吴方才已是第十八代。棕是农家衣宝,棕编这项古老的技艺,织就了湘中百姓的生活伴侣——蓑衣遮雨、斗笠蔽日、草鞋踏山,产品经久耐用。在涟源、新化、安化一带,仍流传着“千棕万桐永世不穷”的古训,凸显了棕编的实用价值。

除了传统的编织生活用品以外,吴方才结合时代的创新需求,将文化符号和“梅山棕编”结合,让古老简单编织工艺“摇身一变”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精美工艺品,创作了许多受市场所喜爱的仙鹤、蛇、龙等工艺品,如今这些产品远销美国、印度等海外国家。

“棕编是祖辈的饭碗,也是我们梅山文化的灵魂,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的‘匠心’。”吴方才让传统技艺重新焕发现代的人文光芒,作品“手工棕叶编龙”荣获国家二十一世纪优秀创新科技成果精选、国家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棕编螳螂”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后来,吴方才在棕编龙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整美化,再次荣获国家新型外观设计专利。

但吴方才的雄心不止于艺术。他深知,非遗若不能融入现代生活,终将沦为博物馆的标本。他将祖传山棕处理秘方与现代自研技术结合,研发生产出透气抗菌的“山棕”鞋和鞋垫系列产品,获8项实用新型专利,2019年梅山棕编山棕鞋垫入选非遗创新产品向全国推广,棕编重新变为现代人生活所需的日用品。

“过去编筐编篓只为谋生,现在编织的是产业生态。”吴方才介绍,依托棕编技艺,他在涟源古塘乡成立了涟源市方才梅山棕编工艺品有限公司,建设了非遗山棕制鞋技艺传承培训基地,并建有1800多平方米的棕编综合大楼,内设非遗传习所、展示厅、创新研发室、大师制作室、技艺培训室、资料陈列室。

通过发展“非遗+扶贫”模式,与脱贫对象对接形成利益联结合作双赢机制,让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赚钱”,工坊每年免费培训人员1500余人,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

2022年,梅山棕编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如今,吴方才除了在涟源市古塘乡开办非遗工坊,还在云南开办了棕毛加工种植基地,真正实现“小棕编撬动大产业”。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