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4-11 11:06:57
沈德良
高中周末双休推出以来,各方褒贬不一,支持的音量大,质疑乃至反对的呼声也言之凿凿。舆论场上形成一边倒式共识的概率微乎其微,让不少人已经开始担心,它会不会重蹈“从天雷滚滚到无疾而终”的轨迹。
围绕高中周末双休的争论,表面上是各方主体基于自身考量的观点陈述,但本质上是一场教育理念与功利现实的交锋。在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指挥棒下,学生、家长、学校被绑在同一辆疾驰的“内卷列车”上,双休看似是解放时间的良药,却因缺乏系统性支撑,反成焦虑的催化剂。
近日,一张网络上疯传的河北某重点中学作息表显示:学生日均学习时长超过14小时。与“知识获取异化为数据填鸭”的教育困境如影相随的,是这所学校学生高达89%的近视率,心理筛查异常比例突破30%。“双休制”无疑是让被标准化流程压制的生命个体得以喘息。
高中周末双休遭遇的重重障碍,恰恰暴露了改革措施“单兵突进”的脆弱性。当某省首批试点学校宣布双休时,家长群体出现戏剧性分裂:既有奔走相告的“解放者”,也有连夜组建“自救学习群”的焦虑者。各类阻力直指教育评价体系的硬伤——若分数仍是学生唯一“通行证”,任何减负政策都可能沦为“拆东墙补西墙”“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游戏。家长期待“向时间要分数”,不希望孩子白白浪费两天时间,学校在升学率压力下阳奉阴违,校外补习市场乐见“门庭如市”。这种矛盾折射出对教育本质认知的深层撕裂——知识获取与生命成长的天平究竟应该如何平衡?
看似简单的作息调整,实则是撬动教育体系转型的支点。这项措施若想存活,就必须跳出“时间分配”的固化思维,推动教育生态的整体转型:高考能否引入多元评价?职业教育能否撕掉“低人一等”的标签?学校能否以效率替代“填鸭式”堆砌?可以断言,这些问题不解决,包括高中周末双休在内的任何关涉教育的单项改革,大抵难以摆脱“空中楼阁”的宿命。
高中周末双休的“滚滚天雷”响过后,并没有呈现出 “春和景明”的气象,倒是“虎头蛇尾”的担忧越发浓郁。高中周末双休的困境,恰是中国教育转型的缩影——它考验的不是政策本身设计合不合理、考虑周不周全,而是社会能否以“慢下来”的勇气,换一条更可持续的教育赛道。
相关阅读:
聚焦高中周末双休系列评论③|高中周末双休能否撬动教育综合改革?
责编:王燕
一审:王燕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