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代码与泥土间架桥:90后教师李敏的跨界育人实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3 00:57:3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郭威 记者 刘韵霞

当长沙地铁的轰鸣声与课堂的翻书声交织,当泛黄工程图与B站弹幕同屏共振,李敏的讲台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的“三尺”。

这位从盾构机旁走进湖南科技工程技师学院教室的90后教师,以工程师的严谨浇筑教学根基,用教育家的温情修复失落心灯,更以数字原住民的敏锐重构技术传承。从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得主到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李敏用十年光阴完成了一场震撼的跨界实验。

从工程现场到三尺讲台——让规范条文长出安全筋骨

当李敏将“现场气息”十足的工程图纸铺满讲台,教室里翻涌的不只是油墨气息,更是一线建设者的实战记忆。这个曾在长沙地铁建设中指挥若定的工程师,如今在智慧交通系的课堂上,用塌方险情讲解应急预案,用真实进度表拆解施工组织。那些凝固在教材里的规范条文,在他口中化作鲜活的故事——715珠海隧道透水事故的B站直播解析课上,学生们通过工具重建力学模型,第一次触摸到安全系数背后的生命重量。

“事故现场的勘查数据就是最好的教案。”在分析自建房坍塌事故时,李敏带领学生将预制板参数转化为力学模型。当学生分组验算的承载力结果与事故报告完全吻合,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那一刻他们明白,施工图上的每个数字都背负着生命的托付。”工程人特有的严谨与教师的使命感,在他身上熔铸成独特的教学语言。

“双师型”教师的破壁实验——在数字浪潮中重新定义技术传承

作为全国首批“十四五”职教规划教材编写者,李敏的办公桌上交织着施工蓝图与闪烁的B站界面。这个90后教师深谙“数字原住民”的学习密码:用游戏英雄分工拆解桥梁施工班组配合,将钢筋捆扎工艺编入实训版“通关秘籍”,甚至把企业课程开发成“技能盲盒”——这些带着新媒体基因的教学创新,让00后学生在指尖滑动中读懂工匠精神的现代表达。

“技术传承需要破壁对话”。在他主持开发的《物理性能检验员》国家题库中,VR虚拟检测场景与AI智能评估系统构建起沉浸式学习空间。与企业共建的“智慧工地实验室”里,学生戴着AR眼镜就能“穿越”到盾构机施工现场。这些产教融合的探索,让中国建筑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职教改革的加速度。

点亮心灯的摆渡人——在技能沃土播种职业荣光

“职教教师首先是心灵的修补师。”面对那些中考失利的孩子,李敏在班主任手册首页写下这句话。他记得那个总缩在教室角落的男生——因家庭原因让少年沉默如石。通过“基础技能+专精模块+实战项目”三级成长体系,李敏为他定制装配式建筑专项训练,用一次次微小的成功拼凑自信拼图。当男生站上在省技能大赛领奖台时,台下的李敏看见星光在那个曾黯淡的瞳孔里重新闪烁。

当曾经自卑的学生以工区主任身份重返学校分享经验,当收到学生从工程现场发来的婚礼请柬,李敏更坚信:职教不仅要培养技术工匠,更要培育完整的人。那些在技能节上绽放的笑脸,在创新创业大赛中闪耀的创意,都是对工匠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在李敏的办公室,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证书与安全帽静静并立。这个兼具工程思维与教育情怀的90后教师,正在搭建一座特殊的桥梁——桥墩是施工一线的泥土与汗水,桥面铺满数字时代的代码与星光,而永不停歇的,是那些在桥上来来往往、追寻自我的青年。正如他所说:“教育最美的模样,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跑出生命的光。”

责编:张永琼

一审:张永琼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