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苗岭秘方到百亿产业@湖南日报要闻

杨元崇   湖南日报   2025-04-13 07:02:33

——湘西民族医药“三位一体”突围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

近日,在第六届中国诊所博览会上,湘西苗医吴黎明展示湖南省首批民族医药专长绝技“砖火疗法”,引发众多关注。

202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产业产值突破101亿元,古老医术正成为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地方立法,千年医术获“身份证”

湘西民族医药的基因密码,渊源深厚、历史悠久。

在永顺老司城遗址,明代土司便记载了“八姓分治”的诊疗体系,彭氏治骨伤、向氏攻疮疡、覃氏专妇科,这种分科诊疗与现代医学不谋而合。然而,全州大部分的土家医、苗医曾因年龄、学历限制无法获取执业资格,千年传承面临断代危机。

为保护好民族医药和培养人才,湘西州在全国率先颁布《土家医药苗医药保护条例》,首创“疗效考核”认证机制。凤凰县苗医吴黎明现场治愈患者足跟骨刺,成为首批165名持证执业者之一。该条例实施后,全州持证民族医师中45岁以下中青年占比从12%跃升至41%,635名“正规军”撑起基层医疗网络。

在湘西州民族中医院,中医专技护士田甜正用土家医用药筒为患者治疗风湿。经民族医药科研人员整理、挖掘、研究,形成药筒滚熨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州民族中医院将土家“药筒滚熨疗法”制定为国家团体标准。在技术应用上,湘西州54项濒危技艺实现标准化传承。刘氏小儿推拿、砖火疗法、药筒滚熨疗法等传统技法得到广泛推广,提升了民族医药临床应用价值。

产业蝶变,百草园变聚宝盆

在龙山县百合种植基地,药农石大姐正用苗医古法培土:“我们种的百合有国家地理标志,每亩产值超万元。”湘西州依托“微生物发酵带、富硒土壤带”生态优势,建成50万亩中药材基地,青蒿素年产能83吨占全球约35%。规划至2028年扩种至80万亩,打造武陵山区最大生物医药原料基地。

政策扶持下,15家重点企业完成转型升级。宏成制药历时9年将传统秘方化为国药准字产品,研发的“复方桐叶烧伤油”成为首个土家药原创新药,实现“处方-工艺-质控”全链条标准化,覆盖全国20个省级市场。学术体系构建同样亮眼:40部民族医药专著填补理论空白,其中5部专著荣获国家首届民族医药学术著作奖。89种民族药完成赋码,其中5种载入国家药典。

目前,湘西州14项民族医药非遗、38个传承单位,构建起立体保护网络。全州441家医疗机构开设了中医民族医诊疗业务,有力推动民族医药的临床应用。

人才筑基,师承古法育新苗

吉首大学药学院的实训室内,苗医传人石元祖正指导学生辨识“湘西三宝”——杜仲、黄柏和厚朴。该校创新“院校+师承”双轨制,既开设《土家医基础理论》等课程,又聘请10名民间医师传授炮制技艺,全方位实训学生,年均为基层输送200名专业人才。

传承体系激活创新基因,刘氏小儿推拿融入现代康复理论,治疗有效率提升至92%;苗医拔罐疗法在非洲加纳治疗疟疾后遗症颇受青睐,成为民族医药海外传播的好故事。外籍中医博士迪亚拉创办的“中医鲁班工坊”,已为非洲6国培训300余名医师,让民族医药清香飘向世界。

从深山苗寨到国际舞台,湘西民族医药以立法保障、产业升级、人才创新“三位一体”的发展密码,书写传统医学的现代传奇。迪亚拉亲身体验砖火疗法后感叹:“这是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4月13日04版

责编:黄馨怡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