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3 07:37:1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赵倩倩 张思齐
4月10日上午,记者循着清脆的凿石声,来到位于郴州市北湖区的杰辉耕艺馆。在这座由民居改建的艺术空间里,百余件石雕作品与湘南古建特有的花窗、飞檐相映成趣。实木桌前,一位匠人正手执刻刀,对着一枚卵石凝神静思。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游杰辉。
游杰辉从事雕刻40余年,是中国民协会员,中国工美协高级会员,曾被评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石雕)。他的作品《禅》、《边城遗梦》、《古韵》等屡次获奖。
"当年学石匠,师傅说这是'吃石头饭'的苦差事。"游杰辉摩挲着布满老茧的双手回忆。上世纪70年代,因家庭变故,他开始了四处打工的“学徒”之路,在泥工、瓦匠、木匠等多条道路面前,他选择了最苦最重最累的石匠。生活的困顿没有消磨游杰辉对雕刻的热爱,又因为天资聪颖、勤学好问,他得到许多匠人的悉心教导,有了自己的立身之本——石雕技艺。
1992年,游杰辉机缘巧合之下来到郴州,他一边考察湘南建筑的独特风情,一边遍访名家精进手艺。五年后,他创作的菊花石雕《九龙百花屏》横空出世,九条神态各异的石龙,或穿梭、或隐现于118朵石菊里,栩栩如生。作品代表湖南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受到多家媒体关注。
亮眼的成绩没有成为游杰辉艺术探索道路上的束缚,他渐渐厌倦了“工笔雕刻”的繁复,思考如何转变风格。
郴州山环水绕,青石多,云雾重。"工笔雕刻在雾中失了神韵,要像水墨画那样'留白',才有写意的美感。"他指着作品《边城遗梦》解释道:青石天然的云雾纹被巧妙转化为沱江晨雾,仅用三处精雕就勾勒出吊脚楼的飞檐翘角。
为表达自己对湘南文化的特殊情感,游杰辉将目光移至河边山上的顽石、卵石,秉持“七分天成三分雕”的艺术创作理念,雕琢上惜刀如金,以“巧”破题,以“奇”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意雕刻”风格。其卵石巧雕作品《禅》荣获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银奖、《古韵》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等。
声名远扬,自然有许多人慕名而来、虚心求教。目前,共有40余名徒弟拜入门下。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从事的行业各有不同,但大家都有一颗热爱艺术、传承技艺的心。在游杰辉看来,艺术一通百通,并不拘泥于某行某业,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感情,要对所处的地域保持热爱与探索。
为突破传统师徒传承的局限,游杰辉每年带领弟子们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考察,让年轻人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文化的碰撞。他们穿梭在湘西土家族苗寨的青石板路上,触摸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纹样,在永州瑶族挑花传承人家中同吃同住。游杰辉在路途中传授民俗文化与历史知识,与弟子们共同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子。
“单丝不成线,一双手始终无法雕刻出这片土地的所有传奇,”游杰辉说,“我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我们的团队,让非遗技术活起来,让湘南文化走向更大的舞台。”在他眼中,每块石头都是等待唤醒的生命,而传承之路,正如这永不停息的刻刀,要在坚守与创新间刻出时代的年轮。
责编:刘雨菲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