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3 08:45:06
作者|文军
自从唐朝开始,写近体诗的技能已经成为遴选和辨识文化精英人士的途径。蔡建和先生便是这个古老传统中继往开来的佼佼者,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中文系学生,对传统诗词的赋比兴手法,平仄格律,起承转合,意象境界,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多言浅意深、意象生动、典雅凝练之作。
诗与文虽然同属作者抒情言志的文字表达,但诗比文具备更加强烈的艺术特征和更严格的文体准则,那就是必须在形式方面遵循高度程式性的公共审美要求,同时又需要在内容方面尽量保持个性化。这一对与生俱来的文艺矛盾难倒了历代无数诗人,在唐代近体诗格律定型后,古诗作品中充斥大量缺乏个性与生活经历,仅仅遵照格律批量制造出来的“伪诗”和“庸诗”。建和先生的近体诗作高出流俗,正是因为他的诗作完全是他真实经历、情感和人格的文艺表现。
建和先生的山水田园诗词充满对家乡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讴歌和对新时代乡村之变的密切关注,给人蓬勃向上的力量。他写攸县酒埠江,“静处深山织碧纱,餐云淌石聚天华。涓流广纳容千象,不绝清波惠万家”,用拟人的方法赋予酒埠江水库高尚的品格,鼓励人们要静修其身,博采众长,多做利民之事。他写湘江,“一帘飞瀑下云天,破石冲关万壑烟。广积尘涓奔大海,厚培沃土育英贤。萍洲千古殉情泪,长岛百年追梦船。着层风流还不息,漫江帆影碧空悬。”句句都在写景,同时又是对湖湘文化、对近现代湖南人担当有为的赞美。
《论语》提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强调诗歌的多重功能。其中“可以群”就是指的诗歌可以凝聚人心,表达家国情怀。“可以怨”则是指诗歌要针砭时弊,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南海风云、乌俄战事等重大事件,在建和先生诗词中也多有体现。“自古三沙吾祖海,岂容魑魅窃尧天”“托鸥传我意,遥寄守疆人”“百年变局谁扛鼎,终靠拳头互比拼”“但愿无争战,慈光四海平”,这些诗句饱含爱国之情、民族大义和对四海升平的渴望。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强调咏史诗应“出己意,发议论”,应含蓄而深刻,关键在于揭示本质,借古鉴今。建和先生的咏史诗深悟个中滋味,他的咏史诗一般都与现实紧密结合,所发议论靶向明确,掷地有声。如《影珠山凭吊抗日遗址》后四句,“幸有剑碑昭日月,长存浩气惕人心。承平更应修兵甲,躬拜英雄泪满襟”,既是对抗战英烈的缅怀,也是对和平年代的警醒。在《谒平江县杜文贞公祠》最后两句,“清词丽句虽堪贵,俚语民声抵万金。”不仅是对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诗风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当今文学创作的滚烫诤言。
文学创作,一定要紧跟时代、紧贴百姓,反映人民心声。家国情怀与忧乐之情在建和先生的诗词作品中随处可见。在《蝶恋花·山村冬景》《虞美人·补天》《乡村访贤》《忧湘江》《走村见闻三首》《十八洞村纪实八首》《三月喜闻阳泉河村脱贫三首》等作品中,他集中描写了农村的进步变化以及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同时也为当前农村土地抛荒等问题而忧虑。
责编:邓正可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