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AI+教学创新中拔节成长

  科教新报   2025-04-13 20:19:46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黄明亮 张叶)4月11日,由麻阳苗族自治县教育局主办、《新课程评论》杂志社协办、第一锦江小学承办的“让学生在AI+教学创新中拔节成长”教学开放日暨第16届“三言”未来教育沙龙活动成功举行。来自湖南省内外的教育专家、名师工作室代表、区域教育协同单位负责人、长沙·大湘西网络联校线上线下代表及骨干教师等150余人齐聚苗乡,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为湖南基础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实践样本。

活动启动环节由麻阳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欧宝生主持,麻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阳承凡以及怀化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武轩发表致辞,期待通过此次活动汇聚智慧、碰撞思想,共同探索AI赋能基础教育的新模式,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功能。

AI赋能课堂:从效率工具到思维变革

活动中,AI融合课例展示成为亮点。第一锦江小学的宋玉林老师借助AI空间技术,引导学生化身“小导游”设计科学实践乐园游览路线,在情境中掌握游记写作技巧;张芷菲老师的数学课上,学生利用AI快速计算圆柱体积,将更多时间投入公式原理的探究;杨志老师则通过AI破解实验室硬件不足的难题,让县城薄弱学校学生也能完成高质量科学实验。专家黄霞、陈水章、殷智强等分别进行课堂点评,指出AI的应用需聚焦“教育本质”,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更要守护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情感体验。

技术温度:数智化时代的育人坚守

论坛环节由《新课程评论》杂志社余孟孟老师和杨志平老师全程主持,并延续“三言”沙龙特色的“五何问题”模式,通过主旨报告、联合评议、发问辩疑等环节展开深度研讨。湖南省电化教育馆培训部主任余剑波对“三言”未来教育的内涵、背景、发起初衷以及本次活动主题进行了解读。主旨报告中西南大学赵鑫教授强调,数智时代教师,更要做好“情感劳动”。用故事、眼神,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温度,才是教育的核心。

第一锦江小学校长谭永凤分享了该校如何从县城最薄弱学校“借土破题”的科创实践之路,通过建立228个家庭实验角,将科学教育融入孩子生活,让曾沉迷手机的孩子重拾科学探索的热情。

联合评议中,长沙市教科院刘正华主任提出“小场地办大教育”的理念,倡导以AI拓展学习边界;长沙市一中马王堆中学校长罗立认为条件有限更需注重教育的“厚度与广度”,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价值观。在发问辩疑环节,针对麻阳苗族自治县代远学校校长朱金秀、麻阳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黄生军提出的“如何避免技术肢解文本美感”“AI时代师生如何前行”的困惑,刘正华回应:“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与思考,而非依赖技术答案。”赵鑫教授则建议,AI时代需培养“带得走”的素养——好奇心、创造力及信息判断力。长沙市一中语文名师朱端顺提出,AI时代老师应保持热爱、开放,不断学习,用技术而不被技术所困。

科创育人:在AI土壤中培植核心素养

后续环节中,各位专家学者思维碰撞,不断拓展深化沙龙主题。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副秘书长曾有贵指出推动科学教育发展更要立德树人;育才学校校长柴坤分享AI应用的“分层推进”策略:尊重教师差异,以示范引领促技术融合;长沙市芙蓉区教育督导室督学张宏军指出让AI成为孩子写作的“小助手”,同时注意保留温度与循序渐进;36年教龄的支教教师柳杨坦言从抵触到接纳的转变,表示“技术应服务于培养更具人性光芒的人”;长沙芙蓉区罗洪波科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罗洪波强调科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构建家校社会创新共同体,让科技创新充满温暖。第一锦江小学科学顾问傅嘉长激动展望:“将发动建立4000个家庭实验室,让科学之花开遍麻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李金国教授总结表示,生成式AI的工作应用机制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可能,但教育终需回归“看见每一个孩子”的初心。正如麻阳这场跨界对话所启示的:AI是时代的春雨,而教育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唤醒,才是滋养创新人才成长的坚实大地。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