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4-14 14:53:14
唯热爱能抵岁月漫长——评曾致戏曲艺术研究文论《有戏》
文 | 陈征宇
从曾致老师手里接过他的新作《有戏》时,我是惊讶的。惊讶于他在繁忙的工作和活动之余,居然不声不响地写出了一本45万字的戏曲艺术研究文论。
翻开这本沉甸甸的大部头,全书分为“剧海观潮”“剧坛芳华”“剧苑印记”三个篇章,内容各有侧重。95岁高龄的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长沙花鼓戏省级非遗传承人钟宜淳老师;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龚政文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名誉会长、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胡芝风老师纷纷为这本书或题字或作序,书名还是湖南广电著名主持人汪涵题写……一众重量级人物的加持,更引发了我对这本文论的好奇。
“剧海观潮”收录了作者从1996年到2023年陆续发表的32篇戏剧评论,内容包含京剧、湘剧、花鼓戏、汉剧、祁剧等多个剧种的新创剧目。说来惭愧,我平时也写艺术评论,但多为电视文艺、舞台艺术,除了一部《新刘海砍樵》,鲜少触碰戏剧评论。因为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十足的门外汉,能把整出戏看明白已经很不容易,更别说去评论出个子丑寅卯了。而曾致老师的戏剧评论,诚如湖南广电现任掌门人龚政文先生所言“视角多元、言之有理、言之有致”“有的把具体剧目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思考与解析,有的把剧目放在时代坐标、社会生活、人生价值等层面进行观照与反思,具有相当的鉴赏力”。
“剧苑印记”侧重于对湖南戏曲界大事记的记录,以及对戏曲艺术传承保护的思考。在这个篇章中,我看到了两位熟悉的人物:一位是有情怀的民间戏剧人,我写过的浏阳市永红艺术团团长周永红,靠自学成才注册成立艺术团,主打红色题材创作,用花鼓戏讲述浏阳故事、传播浏阳精神,拿出全部积蓄创作以王震将军为原型的大型现代花鼓戏《胡子将军》,创造了民营剧团荣获长沙市“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湖南艺术节、晋京展演等多个第一;另一位是有思想的青年戏曲人,我在写作《歌词里的中国》艺术评论时,节目中提及的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95后演员陈雨晴,通过新媒体传播将花鼓戏观众年龄从50、60后提升至80、90,甚至00后,通过改编唤醒了年轻人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线上花鼓戏直播观看人次达到350万。
“剧坛芳华”记录了52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和心路历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那就是最为大众所熟悉的花鼓戏《刘海砍樵》和《刘海戏金蟾》,曾有三代演员扮演过刘海哥和胡大姐,分别是:第一代何冬保和肖重珪、第二代叶俊武和唐钟璧、第三代李左和叶红。第三代胡大姐叶红的成功,离不开前辈胡大姐和刘海哥们的精心施教和悉心指导:第一代胡大姐肖重珪是叶红求学湖南省艺术学校时的启蒙老师;第二代胡大姐唐钟璧是叶红进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工作时的指导老师;巧的是,第二代刘海哥叶俊武正是叶红的父亲。“名师、名家、名父三管齐下的教导”,成就了这位当年湖南省最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后来,叶红应母校之邀担任戏剧系客座教授,在第1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总决赛中选送经典花鼓戏《刘海砍樵》参赛,其学生张凯然、赵雅杰因扮演刘海、胡秀英分获地方戏专业组“小梅花”金奖和银奖,叶红本人荣获优秀指导奖。就这样,第三代胡大姐将前两代胡大姐和刘海哥教给自己的“一招一式、一字一句”传授开去,培养出了新一代的小刘海哥和小胡大姐。就像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制片人、主持人潘奕霖感慨的那样,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戏曲艺术传承人的努力,不管是几代“刘海哥和胡大姐”对花鼓戏的传承与创新,还是作者对这个故事的挖掘和记录,都充分印证了书名题写者汪涵所说的:弦歌不绝的背后,是一代代人对文化根脉的坚守。
一直以为曾老师对戏曲情有独钟,是因为他夫人是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江霞,所以爱屋及乌。看过《浏阳日报》对他的专访,才知道出生在“戏窝子”浏阳的他,从小就是个地道的戏迷,外公外婆家后门经常演花鼓戏的公社礼堂是他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虽然看不太懂内容,但舞台上扮相各异、唱腔优美的人物角色让他深深着迷。果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工作后他创作过数10个戏曲音乐专题、戏曲广播剧等电台节目,参与湖南广电历届戏曲春晚、《公共大戏台》《越策越开心》等晚会和戏曲节目或板块的策划,热心帮忙联络演员和节目,为帮助《天天向上》策划开年大戏和节目组一起奋战了好几个通宵;先后在国家大剧院、湖南大剧院等主持各类戏曲晚会30多场,应邀为湖南戏剧界10多位名家主持收徒仪式。他敬重戏曲艺术家们,喜欢探望戏曲界那些被遗忘的老艺人,倾听他们被遗忘的故事、感受他们被遗忘的声音,觉得他们的坚持与执着、奉献与追求值得被更多人看到,颂扬他们坚守舞台、乐于清贫,为传统文化振兴与繁荣立下的汗马功劳。
《有戏》一书除开前言、后记,共收录了87篇文章。其中,从1996年10月发表的关于现代花鼓戏《望月坡》的剧评;到2024年10月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经济频道、潇湘之声播出,11月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转载的花鼓戏歌《青枫浦口送兄行》赏析的文字稿,时间跨度达28年。这期间曾老师一直笔耕不辍,像书中收录的2017年和2023年的稿件均为12篇,平均每个月1篇。作为一个同样在业余时间码字的人,我深知这样速度的出稿率,意味着把别人吃喝玩乐的时间,都用在了采访和写作上。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不管是作者笔下的人物、还是作者本身,都唯热爱能抵岁月漫长。书中每篇文章都附有一个二维码“彩蛋”,只需轻轻一扫,便能欣赏到作者精心采制的70余段珍贵戏曲音频素材,从中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嗓音中沉淀的岁月沧桑,“让静态的文字与动态的舞台表演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总之,该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集思辨性、理论性、史料性于一体。借用湖南广电著名主持人魏哲浩的话来说,是一部以湖湘戏曲为经纬,以人文关怀为底色,兼具理性思辨与艺术审美的匠心之作。一书在手,弦歌不绝。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