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呼吁:规范癌痛治疗 让患者享受无痛生活

  大众卫生报   2025-04-14 16:16:00

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癌痛是癌症患者最难以承受的折磨之一。数据显示,约60%-80%的晚期癌症患者饱受中重度疼痛困扰,而我国仍有半数患者的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实际上,通过早期评估、规范用药、多学科协作和前沿技术,90%以上的癌痛可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呼吁公众摒弃误区,积极治疗,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

走出认知误区,科学应对癌痛

1.对癌痛强忍不治,能扛则扛

许多患者认为疼痛是癌症的“必经之路”,强忍不治。实际上,长期疼痛会引发焦虑、抑郁、免疫力下降,甚至加速肿瘤进展。国际疼痛学会早已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强调“无痛是基本人权”。在临床上,癌痛不是癌症的“附属品”,而是需要独立干预的疾病。

2.止痛药会上瘾,能不用就不用

“阿片类药物成瘾”是最大的误区。研究显示,规范化用药的成瘾风险低于0.03%。临床使用的缓释剂型(如羟考酮、吗啡控释片)通过稳定释放药物浓度,既能长效镇痛,又避免欣快感,安全性已获全球验证。

3.疼痛缓解就停药,按需服用更安全

癌痛需“按时给药”而非“按需给药”。间断用药会导致血药浓度波动,反而增加耐药风险。科学做法是根据疼痛评分调整剂量,稳定控制症状。

4.非阿片类药物比阿片类更安全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伤,而阿片类药物无剂量“天花板效应”,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更适合长期镇痛。

科学治疗:个体化与多学科并重

1.药物治疗:三阶梯原则的优化与拓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三阶梯镇痛方案”是癌痛治疗的基石。

轻度疼痛(1-3分):非阿片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联合辅助药(如抗抑郁剂)。

中度疼痛(4-6分):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与非阿片类联用。

重度疼痛(7-10分):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透皮贴)为核心,辅以神经调节药物。

近年来,“四阶梯疗法”逐渐推广,即在三阶梯基础上增加介入治疗(如鞘内吗啡泵),使药物剂量减少至口服的1/300,显著降低副作用。

2.非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显优势

介入治疗:神经阻滞、脊髓电刺激、椎体成形术等可精准镇痛。如胰腺癌疼痛通过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有效率高达85%。

放疗与微创技术:骨转移疼痛采用姑息性放疗或射频消融,可快速缓解症状。中医外治:针灸、穴位贴敷等能调节气血,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研究证实,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缓解化疗后神经痛,且无成瘾性。

3.多学科团队管理

癌痛治疗需肿瘤科、疼痛科、心理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协作。例如,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物理治疗能恢复关节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医疗新技术精准治疗癌痛

1.基因检测指导用药

通过检测OPRM1、COMT等基因多态性,可预测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敏感性和代谢速度,实现量体裁衣式给药。

2.智能镇痛技术

自控镇痛泵:允许患者根据疼痛程度自行追加剂量,兼顾安全性与灵活性。

人工智能辅助评估:基于脑电信号或近红外光谱的客观疼痛评估系统,可减少主观评分误差,尤其适用于语言障碍患者。

3.神经调控技术

脊髓电刺激:通过电流调节疼痛信号传导,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显著,被称为“绿色疗法”。

全植入式吗啡泵:将药物直接输注至脊髓腔,适合口服困难或胃肠功能衰竭患者。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 黄雷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梁湘茂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