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校校协同育师新模式:“德教育思创”五维赋能培养卓越教师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4 18:27:55

作者:唐淑红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立足新时代教师培养要求,创新构建“师德修养、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简称“德、教、育、思、创”)五星素养导向的校校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出一条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学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教育实践生态系统,即宏观层面优化高校与政府、中小学、社会关系;中观层面推进高校内部治理改革;微观层面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通过校校联动机制,实现师范生实践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师范生成长创设优质教育生态。

为了提升学生师德修养、教学育人、反思创新能力,构建并实施了“空间转换、时间交替、教师交互、师生翻转”的人才培养模式。空间转换是指打通“大学—中学”通道,在中小学真实场域培育教育情怀。时间交替即理论实践螺旋推进,假期集中实践促进“实践智慧”生成。教师交互指建立“协同教研”“双向互聘”机制,破除师资协作壁垒。师生翻转指构建动态师生关系,提升从教幸福感。

五星素养人才培养为导向,制订教师教育合作课程,合力打造优质“院系文化”,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确定教育合作实践内容,构建教育实践课程。

构建“认知→体验→实训→实战”递进式课程,通过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厚植师德根基;明确各阶段核心任务与进阶目标;强化实践参与、体验与反思环节;突出师德培育与能力提升并重。

建立“三营”实践体系指自主研修训练营、教师素质实训营、实践基地实战营。开发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并重。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五星素养”为核心的过程性考核机制。

以发展促合作,通过“双向互聘”实现价值共识、发展共赢。以服务促合作,提供师资培训、教育扶贫等服务,构建责任共担机制。以情感促合作,依托校友平台,形成情感共鸣、合作共进氛围。

2014年实施以来,该模式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了职前教师培养与供给、在职教师培训与指导以及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学生在师范生技能竞赛、学科竞赛等赛事活动中获省级奖项百余项,近三年师范专业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的比率呈上升趋势,且呈现选择性就业趋势,毕业生整体表现优异,受到当地教育局、中小学的信任和好评。

这一创新模式实现了师资培养与区域教育发展的同频共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走出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育人的新路径,为新时代教师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有效推动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