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奋斗的青春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4 18:54:24

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主动对接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瞄准空天海洋等新兴产业,创新实施“国际前沿牵引——国家需求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三位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奋斗汇入海洋强国建设的时代浪潮。如今,越来越多长理水利青年正以实际行动在“蓝色国土”守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沿海地区防灾减灾等领域贡献力量,书写新时代青年科研报国的青春答卷。

潮头蓝:勇攀科学研究高峰

“看尽了凌晨四点的长沙。”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姚震用这句话概括自己六年的科研坚守。

姚震依托学校“学科交叉+跨国协作”科研机制,在读期间主持1项省级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和EI论文1篇,获批发明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3项,并首次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发表论文。“高强度科研的背后离不开学校‘海外院士工作站助力跨国协作,导师团队全程护航技术攻坚’培养模式的支持。”他坦言。

科研绿:破译产学研转化密码

当夜幕降临,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珊瑚礁波浪水动力的试验研究工作正在加班加点进行——这是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王超和导师屈科教授团队一起研究解决珊瑚礁建设面临的生态修复和防浪抗浪特性的双重问题。历经六个多月的技术攻坚,他们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要求圆满完成相关工作。依托“揭榜挂帅制”,在读期间,王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和CSCD论文7篇,作为核心技术骨干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全部试验任务,成为长理学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型。

“从实验室到工程现场,是学校‘项目驱动-科研育人’的科研创新模式让我蜕变。”王超表示,学校重点实验室提供的工程实践平台,让他从“科研小白”成长为能扛重任的“工程师”。作为第八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CFD会议上受邀作报告的硕士生,王超自信地说道:“我立志为祖国海洋工程的发展贡献长理智慧,中国青年完全有能力在国际舞台发出海洋强国建设强音。”

▲王超在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调研

报国红: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台风预报精准度每提高一点,就能为防灾减灾多争取一份主动。”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维在导师陈杰教授指导下深耕台风预报预测技术,通过引入波-湍相互作用的浪致混合参数化方案,提升了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测精度,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和EI论文2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3项。在科研攻关的同时,陈维还作为长沙理工大学“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骨干成员牵头组织了多项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省、校、院级奖项30余项,用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誓言。

“家国情怀是科研最持久的动力。”陈维表示,学校“双螺旋培养模式”让他学会用科研创新回应民生需求。在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社会实践,推动解决基层水利治理问题,陈维深刻体会到:“科研的价值不仅是发论文,更是守护万家灯火。”

▲陈维在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长沙理工大学全面深化学科专业改革,新组建的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与湖南省空天海洋新兴产业精准对接,为深海采矿、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产业提供全方位科技与人才支撑。姚震的跨国协作、王超的产学研融合、陈维的科技惠民,正是长沙理工大学“三位一体”为湖南主导产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生动注脚。(李永睿 罗慧东 陈雨希)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