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如何走出“实验室”?徐亭: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需要“双向驱动”

  央广网   2025-04-15 10:13:33

一轮技术革命已然到来,AI(人工智能)正全方位重塑世界的面貌。从商业、工业到服务业,AI的影响力无处不在,速度之快、渗透范围之广,超乎我们的想象。年初,DeepSeek又“烧了一把火”,为AI延续热度。与此同时,具身智能也成为时下最火热的赛道之一。

从摸不着的概念到看得见的产品,技术是如何走出“实验室”的?颠覆之外,技术“市场化”的挑战有哪些?4月14日,SXR科技智库创始人及理事长、SXF上袭论坛创始人及执行主席徐亭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概念的验证”是这个过程最难的环节。

“一方面,需要多轮验证,且有技术研发、企业以及市场等多方代表共同参与;另一方面,为了缩短验证时间提高转化效率,需要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徐亭如此解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478193393

前不久,由SXF上袭企业家委员会与TOP10000企业家智库创始发起的“SXTOP上袭壹万企业家联席会议暨2025全球上市公司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报告会”在上海召开,活动首次针对“科学家与企业家交叉融合”等话题进行广泛探讨。会上,徐亭指出,“研―产―用”一体化解决方案更符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径。

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需要“双向驱动”

科学技术从“实验室”到实际商业应用,这个转化过程一直以来都存在巨大挑战。人工智能技术从概念的提出到如今初现广泛商业化应用的苗头,就耗费了数十年的时间。而从单点技术突破再到结构性的产业升级,还需要更长一段时间。

徐亭告诉记者,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商业项目,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这也是整个环节初期最大的挑战之一。他认为,这个概念验证并非在“实验室”完成的。首先是需要企业方代表来进行最基本的判断――一项技术能不能有好的应用场景,能否创造出好的产品、激发出新的市场需求,往往需要企业家的“第六感”。

“当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技术的创新往往需要与应用紧密结合。只有那些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并快速迭代优化的技术,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徐亭指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创新跃迁,更加需要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双向驱动”。

换言之,就是在评估新技术时市场化思维至关重要,其要求在技术开发的早期就考虑商业可行性、用户接受度和可持续性等因素。徐亭以人工智能举例,“尽管技术潜力巨大,但只有当被应用于医疗诊断、智能交通等领域时,其价值或许才得以充分体现”。

资金和人才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两大痛点

不过,人工智能技术为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如今似乎真的“一触即发”,相关产业的融合升级也已经在路上。

徐亭指出,当前,科技创新需要快速从概念验证到产业集群,这个过程往往涉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价值链的融合,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同时还需要人才储备。因此,徐亭建议,“通过国际合作和教育创新等方式,解决资金和人才问题,以海外融资激活科技出海动力,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的确,当下为争夺AI人才,各个互联网大厂接连放大招。4月7日,据阿里国际招聘官网消息,2026届校招中80%为AI岗位,包括AI算法、研发、AI产品经理等。同时,阿里还启动了面向全球的头部AI科技人才培养计划“Bravo102”。

“中东作为全球金融资本的重要枢纽,拥有丰富的资金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今年我们计划依托相关中东主权财富基金与多个国际投资机构,在5月举办迪拜中国投融资路演峰会。”徐亭进一步表示,将会“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投未来产业,帮助中小科技企业融资和面向全球跨海发展”。

至于当下一众“硬科技”产品,徐亭比较关注低空经济领域中的“垂直起降飞行器”。他表示,“因为其可以把我们所有的工业制造和‘硬科技’全覆盖,产业链比较长,也非常完整”。

责编:李传新

一审:李传新

二审:段涵敏

三审:杨又华

来源:央广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