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县勇担当③丨涟源以科创引擎驱动县域经济“多链开花”——产业链结出“创新果”@湖南日报要闻头条·视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6 06:54:23

(娄底高新区园区俯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玉玺 姚昕玥 通讯员 廖鹤松 卢利飞

【县域名片】

涟源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原来企业多分布于采煤、焦化、冶炼等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低附加值行业。面对发展瓶颈,涟源市开启转型之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重构产业版图。目前,涟源有规模工业企业199家,高新技术企业74家。近三年,工业战线贡献了该市90%以上的研发经费投入。

【担当故事】

4月14日,在位于涟源市的湖南浩达重工有限公司,三臂拱架台车“大展神威”。“深耕创新土壤,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额的30%。光研发这台机型,便投入20名技术人员进行专项攻坚。”该公司总经理周建超告诉记者,该产品有效提升隧道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劳动强度,一经推出迅速赢得市场青睐。

涟源市通过“链式思维”重构产业生态,以创新驱动工程机械、现代农业等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蜕变,大力引进培育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多链开花”新格局。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走进湖南启力隧道机械有限公司,“50型”自动化湿喷台车整装排列,即将奔赴全国各地。“这款车型最大混凝土砂浆喷射速度达每小时50立方米,入选湖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该公司副总经理李福田介绍。

(娄底高新区园区工厂林立)

2021年,该公司落户娄底高新区,去年实现营业收入近亿元。“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李福田说,“依托园区的路基施工机械产业链,得到政策、人才、零部件供给等支持,‘50型’湿喷台车从研发到量产前后仅耗时一年。”

涟源是三一集团发源地,拥有工程机械产业“基因”。作为涟源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娄底高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路基施工机械产业集群。园区进一步瞄准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路基施工机械发展方向,完善产业布局。

压路机、平地机和关键部件等“老三样”雄风依旧,压路机、平路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0%。自动化湿喷台车、纯电动智能轮式装载机、纯电动矿卡等“新三样”迅速崛起,不断拓展细分市场。

娄底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南新告诉记者,目前已形成以“三一华源”为龙头,“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配套企业+服务企业”繁荣共生的产业生态,已集聚192家企业,包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5家。

(4月14日,湖南华涟智能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电泳涂装生产线正在运行)

在湖南华涟智能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电泳涂装生产线上,经过脱脂、水洗、磷化、电泳等工序,为工程机械零部件完成耐蚀涂装。该条生产线,填补了湘中地区在电泳表面涂装领域空白。“电泳涂装比传统喷涂更环保,且能延长零部件使用寿命,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公司负责人李涛说。

娄底高新区通过建立“创新项目清单”,实施“揭榜挂帅”,与中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突破压路机贴边高精度控制、转向制动、电泳、涂装等100余项关键技术。

从“单链”衍生“链式生态”,涟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路基施工机械产业集群从“跟跑”到“领跑”。

去年,涟源路基施工机械产业集群入选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主导产业产值达188.93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19.18%。

“涟商回归”优化产业链

“这是石墨烯,由其制备成的新型导电浆料,可使锂电池的循环寿命提升10%至20%,且更加安全。”在位于娄底高新区的烯能新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裁邱霜向记者展示这一“价值堪比黄金”的新材料。

由“涟商回归”引来一个科研团队,带回一项前沿新材料,在涟源被传为佳话。

2019年,在卢新世、邱霜等“涟商”的支持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邓凌峰教授团队带着技术,来涟源投资建厂。落户后,邓凌峰团队设计改进石墨烯规模化生产装备,优化石墨烯的生产工艺,解决石墨烯应用于储能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相关工艺在行业领先。

近年来,涟源通过“走出去”“引回来”,搭建涟商数据库、高层次人才库,全力推进企业、人才“回涟”。得益于“涟商回归”,越来越多的产业回归、项目回投、人才回聚。

(4月14日,湖南启力隧道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

顺势而为,娄底高新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众多回归和投资涟源企业的“娘家”,以“全周期孵化链+精准服务矩阵”赋能企业成长,已累计入孵企业188家,毕业企业21家。毕业企业和在孵企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领域,助推形成产业集聚。

科技创新引领,工业经济发展高质量推进。涟源对企业入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发明专利授权、创新平台认定、新产品认定等进行奖励与补助,去年发放企业奖补1322万元。去年,涟源共签约引进14个产业项目,其中工程机械、现代农业、零部件制造等优势产业链项目,占主导地位。

依托创新链延伸共富链

4月8日,湘乡市泉塘镇,搭载北斗高精度导航系统的植保无人机,正在自主巡航,仅2分钟便完成5亩农田的精准施药作业。种粮大户张更强轻点智能终端,全程无需人工遥控操作。

(涟源市拥有规模工业企业199家,高新技术企业74家)

百里之外的涟源,湖南精飞集团产品研发中心负责人申文安,通过公司的“湖南省北斗+无人机数字农业综合平台”,实时监控植保无人机作业情况。当天,共有6000余架植保无人机在三湘大地“纵情飞翔”。

该公司董事长龙永坚认为,低空经济是未来赛道,涟源作为农业大县,有着将低空经济与农业生产融合创新的深厚土壤。

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涟源的桥头河蔬菜、“涟红蜜橘”、玳玳酸橙等现代农业产业链名声响亮。产业创新反哺农业生产,涟源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让创新成果在广袤田野扎根。

走进湖南康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康麓生物)的创新技术中心,检验人员熟练操作液相色谱仪,对公司生产的NHDC(新甲基橙皮苷二氢查耳酮)进行分析。“这是从柑橘中提取、氢化而来,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化妆品加工等领域,在国际市场非常紧俏。”康麓生物研发总监胡兴介绍,公司与中国工程院单杨院士团队合作,建立省内唯一一条NHDC提取生产线,并成功申报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去年销售额8000余万元。

这个从柑橘中“提取”出来的产业,延展出一条“联农富农”的共富链。

在涟源七星镇等地,3万余亩玳玳酸橙基地生机勃发。依托康麓生物的产品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发展玳玳酸橙种植专业合作社26个,带动918户农户种植玳玳酸橙,为脱贫户累计兑付分红465万元。

让创新在县域开花结果。去年,涟源全社会研发投入超7亿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省级创新平台累计达到17个。

天华实业攻坚“湘中黑牛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德晟智能落地“智能机器人伺服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一个个创新企业接连涌现,正成为涟源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专家点评】

创新撬动县域经济“齿轮”

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博士 肖忠良

县域经济发展要善于将科技创新与地方资源禀赋深度融合,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的生态体系。

涟源市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路基施工机械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优势产业,强化数字基建与公共服务配套,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推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产学研合作,强化政策支持,专利授权量显著增长,凸显创新驱动实效。重视创新驱动、支持创新成果转化,也让来此投资兴业的企业充满信心。

创新路径实现突破,涟源县域产业链走出了特色、发挥了作用、展现了生机。未来,县域经济还需进一步整合数字技术、绿色经济与特色产业,以创新生态激活内生动力,在城乡融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原载《湖南日报》2025年4月16日05版)

责编:万枝典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