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县竹市镇中心小学:让生命教育在湿地公园自然生长

  科教新报   2025-04-16 15:33:14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郭英 谭璐 刘芳)“老师,鸟的羽毛在阳光下竟然会折射出七彩光芒!”洞口县竹市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颜梓煜激动地举起望远镜在平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栈道上惊奇地分享着自己的观察结果。

4月,竹市镇中心小学将科教版《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教学搬进真实生态场域的创新实践,通过"观察-守护-传播-创造"的课程设计,让生态意识在沉浸式体验中生根发芽。

探索自然:五感联动的生态观察

在清晨的薄雾中,38名学生化身“湿地小侦探”,手持《生物多样性记录手册》开启探索之旅。在科学教师肖甜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俯身用放大镜观察叶片上的露珠轨迹,用触觉感知蕨类植物的结构。对比4种水生植物的根系特征,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大自然适者生存的含义。

这种多模态观察法,使课本中的生物分类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认知。

生态责任:从环境守护到心灵洗礼

“每捡起一个烟头,都可能拯救一只误食垃圾的鸟。”在环保实践环节,同学们分组开展塑料追踪行动,运用课堂所学的样本采集法,对河岸进行清理。

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让环保意识从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活动中共清理各类垃圾2.7公斤,分类回收率达85%,这些真实数据将成为后续数学统计课程的鲜活素材。

知识内化:少年解说员的认知升级

“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有维管植物149科,412属,804种,占湖南省维管植物种数的18.6%……”少年解说员在观景平台正在科普讲解。

“这是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检索、脚本撰写到公众讲解的全过程。解说词创作及讲解既锻炼信息整合能力,又培养了生态伦理观,很多孩子开始主动关注《湿地公约》等国际环保议题。”六年级语文教师陈敏介绍道。

创意表达:非遗技艺中的生命礼赞

返校后的剪纸课堂里,孩子们将生态观察转化为艺术创作。在特聘教师肖老师的指导下,80张红纸幻化为振翅的白鹤、摇曳的芦苇。剪纸不仅要形似,更要传达生命神韵。孩子们为每个作品撰写的生物名片,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成效。

作为平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基地学校,学校始终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除定期开展湿地课程外,全校29个班级均设有生态微系统课,通过水培与土培对比实验,记录45种植物的生长情况。

这种持续性的生态观测,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生命关怀意识。

教育不应囿于围墙之内,当课本知识与真实世界产生共振,学习便拥有了改变生命的力量。未来该校将继续深挖教材,让课堂走向田野,让更多孩子在触摸自然脉动中,成长为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