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王波 周鹏 孙芳 湖南日报 2025-04-17 08:05:03
打造乡村振兴建设片,乡村产业更旺、人居环境更好、群众生活更富裕——
常德加快建设“桃花源里和美湘村”
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乡村振兴建设片,因地制宜推进农旅、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产业兴旺、群众增收的新路子。刘蓉 摄
石门县夹山乡村振兴建设片依托红色文化馆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当地乡风更加文明,邻里也更加和睦
汉寿县沧港乡村振兴建设片不断推广标准化甲鱼养殖基地、标准化甲鱼养殖模式,养殖高品质甲鱼2000多亩
李杰 王波 周鹏 孙芳
3月29日,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掀起春耕生产热潮。“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水稻耕种全程机械化作业,相比以往的人工作业,节约了80%的成本。”种粮大户戴宏今年种植500亩双季稻,他说:“现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生活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2年以来,常德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为引领,派出14个乡村振兴建设片指导组,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集中连片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建设片,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可借鉴的模式和路径。”常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蒋颖群介绍,3年来,14个乡村振兴建设片因地制宜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增收致富,成功打造一批“桃花源里和美湘村”。
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合作社48家
以“产业旺”促“乡村兴”
走进港中坪村,干净平坦的水泥村道一侧是排列整齐的村居,另一侧的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里,十几辆耕田机正在作业。
港中坪村位于谢家铺乡村振兴建设片的核心区,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种植基地。3年来,片区内水稻生产形成“五统一、两利用”的技术模式,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插机抛、统一机械深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物化技术,利用田埂种植大豆、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推动粮食生产稳面积、增单产、提效益。2024年,片区1.1万多亩双季稻喜获丰收,亩产达1203.7公斤,比2023年增长4.46%。
连日来,汉寿县沧港镇友谊桥村华甲产业园甲鱼养殖基地,渔民正在捕捉甲鱼。该基地养殖的甲鱼品质好、供不应求,精品甲鱼每天直发长沙、郑州、广州等地。
华甲产业园甲鱼养殖基地年产稚鳖400万只、生态甲鱼500吨、有机甲鱼50吨,年产值9000多万元。汉寿县沧港乡村振兴建设片以华甲产业园为龙头企业,不断推广标准化甲鱼养殖基地、标准化甲鱼养殖模式,与300余户甲鱼养殖农户合作,养殖高品质甲鱼2000多亩。
常德市武陵区芦荻山乡食用菌产业基地,秀珍菇智能方舱内成排成行、摆放整齐的菌棒,一簇簇秀珍菇破袋而出,长势喜人。去年,芦荻山乡获批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全乡参与食用菌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从业人员达2380人,“小菌菇”成长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目前,常德14个乡村振兴建设片区中,建设澧县城头山镇以葡萄为主导产业、武陵区芦荻山乡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桃源县架桥镇以优质稻+油茶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合作社48家,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省级1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
14个建设片的73个村(社区),美丽乡村建成率达98.6%
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美乡村新画卷
走进桃源县架桥镇中心小学,一栋全新的教学楼已竣工,今年9月将投入使用。
推进乡村振兴,要让农村学生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该片指导组突出行业帮扶特点,在发展产业、促进群众增收的同时,深耕当地崇文重教传统,优化教育资源,完成叶家坡、基隆小学布局调整;加强中心学校建设,新建教学楼2栋、教师保障房2栋、学生食堂1栋,改扩建学生宿舍楼1栋;组织开展省、市名师送教下乡,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捐赠图书、体育器材,片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位于全县前列。
石门县夹山建设片在指导组的大力扶持下,深入开展14个清廉屋场、福田农耕文化馆福田清风、袁任远清廉底色等清廉单元建设,创新推进“格言治家”“档案管家”“文明兴家”的乡村治理模式,连续2年入选湖南省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名单,依托红色文化馆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18个乡村(社区)均建成区级以上美丽乡村。通过改善环境,挖掘、整理、转化农村资源,乡村的池塘、小溪、古宅等成为风景。西洞庭管理区以建设片为主阵地,通过举办风筝节、荷花节、龙虾节等活动,打造牛屎湖观鸟、彭家洲赏花、沙滩公园等26个精品乡村游项目。
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乡村振兴建设片,该区白鹤镇太阳山社区、郑家河社区等村(社区)依托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良好乡风。
3年来,14个乡村振兴建设片深耕片区各村人文底蕴,培育涵养文明乡风,深入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片区的73个村率先实现了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省市县级美丽乡村建成率达98.6%,其中有31个村建成省级美丽乡村,26个村认定为市级美丽乡村。
指导群众立足本地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走进鼎城区谢家铺镇施家陂村,村舍整齐、绿树成荫。3年来,施家陂村狠抓集体经济,通过招商引资,23家企业落地,固定资产投资达2亿元。该村已形成建材加工、家具制造、特色种养等农工融合发展新格局。
“建设片指导组组织专家进村指导发展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施家陂村党总支书记焦存介绍,这些企业让村集体、村民以不同方式入股,解决500多位村民就近就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35万元;300多户农户入股企业,每年分红800余万元。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
津市市新洲乡村振兴建设片、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乡村振兴建设片因地制宜推进农旅、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产业兴旺、群众增收的新路子。津市建设片区大关山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村150多户发展采摘观光农业,300多人在景区务工,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桃花源建设片汤家山村以“归园居合作社”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村民通过这些项目产生的务工、土地租金等收入为每年300万左右,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
2022年,常德市西湖管理区乡村振兴建设片确立后,全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绿色智慧大棚蔬菜产业园,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2100亩,亩产利润达15000元左右。
临澧县修梅乡村振兴建设片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沿精品旅游路线打造“一村一品”产业示范园,2024年,片区5个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入总额超过100万元。
开展乡村振兴建设片工作以来,常德市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村产业发展,以城镇化的思路抓乡村建设与管理,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前列,以农业的高质高效、农村的宜居宜业、农民的富裕富足,成就乡村振兴的“常德样板”。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常德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4月17日第10版
责编:李杰
一审:李杰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