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李细田:在技术浪潮中叩问人性本真——读《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有感

  湖南文联   2025-04-18 09:14:42

图片

在技术浪潮中叩问人性本真——读《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有感  

文 | 李细田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禁要思考:当下,新技术究竟如何改变着我们?我们又该如何在科技浪潮中坚守与重塑人性?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熊培云所著的《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浙江人民出版社),为我们深入剖析了技术对人性的冲击这一关键性问题,发人深省。

十年沉淀,反思之作。熊培云是知名作家、学者,也是思想国网站创始人,曾担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等。他历时十年构思的《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以原子弹切入,反思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批判互联网导致的社会异化、人际冷漠,提醒警惕AI对人主体地位的冲击,深入剖析技术与人性的关系。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每当有重大新技术问世,人们最初往往过于乐观。原子弹终结二战,却也使人类面临毁灭风险;互联网虽丰富了生活,却让很多人的世界变狭窄;人工智能让机器更通人意,人却仿佛成了机器的附庸。

“愿科技与人文,各执半轮明月”。熊培云在自序中表明写书缘由:自1996年上网后,他不仅见证了互联网的科技惊喜,也察觉其对人的伤害,早有撰写相关书籍的想法。他因高中起写诗,始终最关心人,近年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一是出于爱好,二是因文学能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于他心中,人永远是最重要的出发点。

《人的消逝》开篇讲述一场差点发生的“原子弹危机”,极具震撼力。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让人类首次见识到技术的毁灭力量。1983年美苏冷战时计算机系统故障,险些引发核战争,这更彰显出技术失控的可怕。原子弹不仅是杀伤性武器,更是警示,提醒我们技术赋予的力量若使用不当,可能将人类推向末日。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信息传播全球且交流便捷,但熊培云指出,这种联系表面浮浅,人际关系变得脆弱疏离。铺天盖地的信息充斥日常,注意力难以集中,深度交流也成为奢望。

当下大火的人工智能亦是利弊共存。在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它助力提高效率,改善生活品质;然而,它也可能导致大量人员失业,威胁隐私安全,甚至重塑社会结构,改变我们对知识与智慧的认知。

熊培云不仅剖析技术,还深入探寻人性。他通过历史上从苏格拉底到拉瓦锡等人物理念的变迁,研究人性与群体、个体关系的演变。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强调人有独立思想,但随着工业革命与现代化进程,人沦为工业化大机器的小零件,个体独特性被削弱。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海量信息和算法使人们思想行为趋同,存在感与价值感随之降低。不过,这种变化也蕴含积极因素,它创造了新的交流合作契机,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性本质。

技术发展虽迅猛,但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我们不再敬畏自然,工业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和谐;我们轻视传统,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价值被侵蚀;快节奏生活让我们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忽视内心,迷失人生意义。

在技术时代的重重挑战面前,我们能否寻回真正的自我?熊培云为我们指明了思考方向。我们需重新定义人与技术的关系,明确技术是助力社会发展的工具,而非主宰;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尊重差异,真诚交流,互相关爱包容;还要深入反思自身,倾听内心声音,领悟人生价值,让精神世界更加充实。

《人的消逝》无疑是值得一读。熊培云凭借学者的敏锐洞察与作家的优美笔触,展现技术时代人性的变幻,揭示技术对人性的冲击,更让我们看到人性在困境中的不屈。未来技术挑战只会增多,但只要我们敬畏人性,理性看待技术,且不断审视自我,定能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人性尊严与价值,寻回真实的自我。

总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技术时代的深度反思,更是对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怀。每一个关心技术与人性发展的人都应认真阅读,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更好应对技术高度发展下的生活,做好真正的自己。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