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阅”天·请回答② |陈培永:AI不AI,都不影响人读书

    2025-04-18 15:38:3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煌 通讯员 张恬

当算法用“短平快”分解思考的纵深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却坚持带学生逐字啃读《资本论》原典,从商品二重性中解析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在他看来,书代表着“踏实”和“愉悦”。AI技术的兴起,会不会影响阅读?陈培永的答案是否定的。“AI没兴起,也有人不愿意去阅读。书和AI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我们的生活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满足着不同的人的不同需要。”

第二期“请回答”,请看他的答案。

陈培永

1.书对你来说是什么?

陈培永:看到这个题目,我想了一会,没想到用哪个词来回答最合适,最后想了两个词,一个是“踏实”。无论我是去上课还是去开会还是去出差还是去旅游,都会至少带一本,结果常常是没有时间看,每次事后都会很后悔,但下一次依然还是带一本,为什么会这样?最好的解释是它能让我踏实吧。

还有一个词是“愉悦”,如果到一个城市有时间去逛逛的话,我一定会选择去书店,而且还一定会买几本,有时候在机场候机,我也一定会到机场书店逛逛,而且还会买几本,我也一直希望看到自己写的书能在机场书店看到,我可能也会去买。现在想来,有时间到书店逛,选择买一些书,哪怕背着很重也要买,看来是因为这对我来说是愉悦的事情。

“鉴往知来”系列图书。  陈培永 编著

2.请谈谈创作一本好书的感受,从作者角度谈谈让读者读到好书需要下哪些功夫。

陈培永:我经常给自己的学生说的一句话是,要相信文字的力量,哪怕你写的书或者文章,只有几个人看,也一定要尽力去写好。总有人会看见你的努力,总有人会在感受到你的努力后而告诉更多的人去看见你。只要你尽力了,过了自己这一关,感动了自己,就不用担心没有读者的感动。

创作好书,创作读者愿意读的好书,就要时刻想着可能的读者群,想到哪些人会读这本书,他们会怎么想,要靠对象成就主体,最好是能做到“与读者的交流式写作”。创作一本好书,一定不是个容易的过程,往往会经历一个信心十足、自我怀疑,灵感爆棚、无感码字,灰头土脸、亢奋异常,垂头丧气、喜笑颜开的复杂纠结过程。这个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行事越不易,成事越欣喜,这是生活的道理。

3.AI的兴起对阅读有什么影响?

陈培永:这个问题是不是说,AI兴起了,一些人就不愿意去阅读了?或者说就不愿意去深度阅读了?如果是这个意思,那答案就是否定的。

因为AI没兴起,也有人不愿意去阅读、去深度阅读。书和AI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我们的生活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满足着不同的人的不同需要。AI可以回答我们很多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以前是靠读书得到答案的。我们通过与之对话交流,能够轻松获得很多的东西,当然也会获得一本正经的胡说或谎言,这不是只有AI才干的事情,可以想想其创造者可能也会如此。

AI不能替代我们每个人的深度思考,不一定能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也不一定就能让我们过好自己的人生。就此而言,阅读书和问AI,都是我们人生的辅助。

两者的关系是,我们写的书会成为AI的语料,AI会帮我们加工甚至升华,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加工甚至升华?我们的生活还是要我们自己过,我们内心的东西还是要靠自己悟,我们的世界最终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洞察。

相关阅读

人间四“阅”天·请回答① |沈念:我们为何依然需要捧起一本书?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