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霖 新湘潭客户端 2025-04-21 15:49:35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键精神纽带,更是凝聚人心、汇聚磅礴力量的强大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文化自信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当“第二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正在解码中华文明赓续千年的基因图谱,为民族复兴注入深沉持久的精神动能。
在保护传承中挺立文化脊梁。从桐城六尺巷中“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文化,到敦煌莫高窟中蕴含的“莫高精神”;从天水伏羲庙中蔚为大观的伏羲文化,到西安兵马俑中名扬中外的“大秦雄风”……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打造出了独属于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唯其源远也所以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按照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如此,文化自信才能不断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焕发出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创新创作中丰富精神食粮。近年来,《典籍里的中国》通过生动精湛的表演,将中国历史娓娓道来;《只此青绿》以优雅灵动的舞姿,诠释《千里江山图》的文化精神;《黑神话:悟空》在游戏剧情中,赋予《西游记》创新的文化内核。现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天马行空”式“碰撞”,进一步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拓展“文化+综艺”“文化+影视”“文化+网游”等多领域跨界融合,推动文化转型升级,破圈发展,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与传统文化之美。同时,文化强国之“强”,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以及文化修养的提升上。从“尔滨”的冰雪旅游持续火热,到“村超”“村BA”赛事的兴起,日益活跃的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更成为文化建设成果的享受者,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得到生动呈现。面向未来,我们要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的质量,加大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加快发展文化和旅游、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型文化业态,为人们放松身心提供更广阔空间,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国形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的文化根植于特定的历史传统、现实土壤和文明环境,共同绘就了一幅交相辉映、姹紫嫣红的多彩画卷。我们要始终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通过“China travel”“美丽中国”中国旅游文化周等多种方式,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坚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理念,发挥“一带一路”、进博会等平台作用,致力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平台,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以博采众长的姿态汲取其他优秀文明的养分,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品牌,以中华文明之光照亮世界文明发展之路。
从驼铃悠悠的丝路古道,到联通全球的数字丝绸之路,中华文明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站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起点上,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构思更多创新创造的文化作品,回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书写文明交流互鉴新故事,奋力将文化强国的蓝图变为现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更绚丽的华章。
责编:徐凯琦
一审:张笑
二审:唐能
三审:文凤雏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