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4-22 17:54:23
湖南工业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402)班 戴沛言
经典总是经得起风雨的冲刷与历史的洗涤,一部《论语》从古至今,影响深远。当我再次手捧孔夫子的《论语》细细品读,又有了新的感受和体会。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他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颜回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如何做到“诱”,把学生带入课堂?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
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教师只有像孔夫子一样 “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呵护它,才能真正找到学生的成长起点。
“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习工作中,有的教师会抱怨——如今的孩子真难管,自己苦口婆心,他们怎么就不领情?读完《论语》,静静回想、品味,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子曰:“道干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们说的是为政,是统治一个大国的道理。大国如此,何况小国——班级呢?一群孩子,虽说不谙世事却富有个性,并且爱憎分明。如果一味地用规矩、纪律去约束他们、管教他们,势必产生逆反心理。人虽每日聚在一起,心却相去甚远,这样的班集体如何能团结向上呢?
作为老师,只能用自己的德、自己的爱、自己的礼去感化他们,才能达到“有耻且格”“众星共之”的最高境界啊!
“欲速则不达”,细想下来,有时候没有合适的方法不如缓一缓,别急着出手,待寻求到恰当的方法不迟。也许能更好地将“不知者”改为“知之者”,“知之者”改为“好知者”,以求得最佳效果“乐之者”。既所谓“无法不教,教而有法”。这恐怕也是孔夫子的言中意吧。
品读《论语》,还有一点让我深有体会。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无论身处何处何职何位,总是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成长的。实践历来为人们所共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反思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它充分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
《论语》是一部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书。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想,这部教育经典需要精读细研,这一千古不朽的名著《论语》,一定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责编:曾玺凡
一审:曾玺凡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