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2 22:29:36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4月24日03版
编者按: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广阔天地中,人民调解员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贴心人”。他们扎根社区、乡村,用耐心倾听民声,用智慧消弭纷争,用行动传递法治温度。
即日起,本报推出《人民调解员》专栏,记录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故事,展现调解员“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担当,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凝聚基层善治力量。
谭照(左二)正在和当事人交流。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毅 通讯员 彭杰
走进湘潭县民政局西面办公楼一楼,左边是调解室,右边是婚姻登记处。
“婚姻的幸福和不幸,仿佛一墙之隔,且行且珍惜。”湘潭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首席调解员谭照感叹。10多年来,她在这里看尽婚姻生活里的“人生百态”。
谭照语气温柔,笑起来很有感染力。“她以前在幼儿园工作,喜欢孩子,人有耐心,现在可是这里的‘王牌’。”一旁的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
她凭什么成为“王牌”?
4月10日上午,记者现场见证了一场调解,从中看出些端倪。
“你没事找事!”
“我没事找事?前几天你妈说话那么难听,你耳朵聋了?”
一对夫妻在调解室剑拔弩张。谭照听了几句,观察一番两人的动作表情,决定分头谈话,“乍一看好像很僵,据我观察,两人还是有感情基础的,比如眼神并不回避,肢体语言不排斥对方。”
耐心听完两人倾诉,谭照让两口子坐到一起,提议玩一个“捉蝴蝶”的小游戏,两人张开五指去触碰对方的五指,按照指令捉和放,默契之下一下子成功了,引得两人不禁莞尔。
“从今天起,我们都学着去夸一夸对方,‘你今天态度很好’‘今天的菜好吃’……”谭照和两口子约定,两周后她再回访。
送走两人,谭照和记者复盘这场调解,“表面上是婆媳矛盾引发的婚姻危机,实际上还是两口子沟通的问题。”对此,谭照“对症下药”,希望通过帮他们养成一些好的沟通习惯,来“治愈”这个有裂痕的家庭。
“捉蝴蝶”是谭照的小绝招,这是她自学心理学后掌握的一种互动技巧,“通常来说,两个陌生男女是很难成功做到的,‘蝴蝶’的一捉一放,反映的是潜意识里的亲近和默契,能够增进双方的信任。”
类似的小游戏,还有“滚雪球”“唤醒爱情银行”等等,通过心理暗示和抚慰,让双方重新找到情感共鸣。
刚当上调解员时,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谭照敏锐捕捉到,离婚双方当事人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心理障碍,于是,她尝试把专业知识融入调解,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三三”调解工作法。
谭照给湘潭县河口镇人民调解员作专题培训。通讯员 摄
何为“三三”调解工作法?
谭照介绍,第一个“三”是调解步骤,“一听二察三调”。要充分听当事人诉说,同时观察行为举止、表情动作,最后再进行调解。
去年11月,一对在广东打工的湘潭籍年轻夫妇跑回来闹离婚,“丈夫边喊边砸,还威胁妻子。”谭照指着调解室桌子上这位丈夫砸下的一处凹痕说。
这样一起同事都觉得根本没法调解的矛盾,细心的谭照却没有轻易下结论,她通过几个细节判断,丈夫并不想离婚:总是不经意说出“钱都给你管”等细节,虽然吵得凶却根本没带户口本。
于是,谭照把男人拉到一边,“你现在还是很爱你老婆,其实不想离婚对不对?”暴躁的丈夫瞬间沉默了,循着男人的心理轨迹,谭照慢慢化解了两人的矛盾,一个月后回访,两人已和好如初。
“听懂背后‘没有说出来的话’,才能判断能不能调、矛盾的症结在哪,在正式调解时有的放矢。”谭照总结。
“一谈情二讲理三说法”,第二个“三”,是谭照总结的调解原则,让“怨侣”们玩一些心理小游戏,唤起爱情亲情,同时摆事实讲道理、普及和婚姻家庭相关的法律知识,一套“组合拳”下来,很多处在破裂边缘的婚姻关系得以“重新上路”。
最后一个“三”是“一用心二细心三真心”。谭照认为,在调解中,“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今年3月,一对因为孩子教育问题闹到要离婚的夫妻,经谭照调解后不仅重归于好,还双双加入了谭照举办的公益家庭读书会,成为了志愿者。
从2014年至今,谭照所在的湘潭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受婚姻家庭、心理咨询4300余人次,调解纠纷3200余起,调和1700余起,调和率52.1%。谭照先后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10多年里让1000多个家庭免于分崩离析,很多人打心底里感激谭照。谭照则朴实地说:“调解工作也成就了我,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责编:施泉江
一审:施泉江
二审:李茁
三审:唐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