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3 06:42:22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石敦 蒋睿 通讯员 胡孟婷
【县域名片】
湘潭县面积213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8万。该县抓住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机遇,多领域发力,“亲近”长沙,“握手”株洲,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有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担当故事】
“五好园区”创建获2024年省政府大抓落实工作表扬激励,“区域共进行动”考核获省优秀……这个春天,湘潭天易经开区喜讯频传。
天易经开区位于长株潭都市圈核心区,是湘潭县经济发展主战场。该县积极融入长株潭都市圈,推进产业协同、科创合作、交通互联、跨域通办等,展现出蓬勃发展活力,连续多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
长株潭一体化浩浩荡荡,湘潭县与风共舞展翅高飞。2024年,该县经济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达626.49亿元,同比增长6.5%。
湘潭天易经开区柏屹自主创新产业园。 杨亚摄
产业协同,嗦碗粉的时间就能找到上下游企业
4月22日,湖南九宇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忙碌作业,从原材料投放到产品精细加工,每一道工序紧密衔接。“一季度完成产值2800万元,同比增长40%。”公司总经理段亮介绍。
从零起步,到年产值过亿元、亩均纳税破百万元,九宇新材料发展势头强劲。公司生产的风能发电配套产品,为株洲中车集团旗下的11家子公司供货,占该集团风电板块相关配套产品需求的75%。
“长株潭产业协同发展,不是‘抢蛋糕’,而是‘补缺口’。”湘潭县发改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县与长沙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同发展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与株洲对接轨道交通配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湘潭县与长沙县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共享机制,开展“顺藤摸瓜”式招商,加强与中铁科工空轨产业园、株洲中车等深度对接,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外溢效应”锦上添花,天易经开区柏屹自主创新产业园的200余家企业中,60%以上是来自长沙、株洲的配套企业。
湖南德高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湖南德高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为响应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退二进三”号召,2021年12月,公司从长沙市跳马镇搬到天易经开区。他们深耕挖掘机油缸领域,成为山河智能旗下企业供应商,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超40%。
湘潭县做好产业集聚发展文章,在东城区规划建设天易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园,引进九宇新材料、旭控电气、天风科技等风电设备材料和轨道交通装备生产企业120余家。位于天易经开区西部的佳海食品医药产业园,打造上中下游“一站式”食品医药产业集中地,“嗦碗粉的时间就能找到上下游企业”。
通过引进配套企业,湘潭县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强链延链补链,成功跻身中国中车、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比亚迪、株洲北汽等龙头企业战略供应商体系。
科创合作,助力企业“入规”“登高”“智造”
日前,省工信厅公布第九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湘潭县7家企业上榜,涵盖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智能科技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湘潭县对新增规模企业及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丰厚奖励;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等,吸引众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汇聚于此。2024年,该县兑付科技和工业领域涉企奖补资金3554.27万元。
湘潭县引导企业与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集聚等四大攻坚行动,深入实施“百十亿”工程,助力企业“入规”“登高”“智造”。
目前,全县有规模工业企业36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2家,高新技术企业16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5家。2024年,该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
天易经开区与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建成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2家,科技创新氛围浓厚。2024年,园区企业与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力度,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3亿元,同比增长25%。
湖南飞欧特新材料公司。
走进湖南飞欧特新材料公司,年产500吨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的生产线机器轰鸣。公司负责人蔡昌海介绍,他们与中南大学合作,组建技术团队,提升碳纤维保温材料质量及应用技术,获2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蔡昌海获评“湖湘青年英才”。
湖南复瑞生特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光英,带领研发团队历经数年,取得授权专利13项,受理发明专利40余项,公司成功跻身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列。
占地848.26公顷的天易经开区,凭借创新活力与产业集聚,成为县域经济核心引擎,贡献全县70%的经济总量、80%的税收、90%的就业岗位。
天易大道与东二环立交桥。
共建共享,实现“10分钟交通圈”,在湘潭县办长株潭的事
为拥抱省会长沙,湘潭县高标准建成与湘潭市区、长沙对接的芙蓉大道。
该路段居于天易经开区四大产业基地的中轴线,是湘潭县构建“三纵三横”县域交通新格局的“主动脉”,对优化园区产业布局、集聚优质项目、形成产业集群,以及拉动城市框架、辐射县域腹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们坚持‘全力东进,对接株洲’的战略构想,承接株洲产业外溢。”湘潭天易经开区开发建设局工程管理办主任刘丰告诉记者,湘潭县与株洲达成“规划一张图、同修一条路、共同开发一片区域”的“三个一”合作意向,湘莲大道、云龙东路、天易大道三路齐驱,连接两地,构建区域交通网络,实现“10分钟交通圈”。
“过去送货到株洲要绕行40分钟,如今直通生产线只需15分钟。”天易经开区柏屹自主创新产业园一家轨道交通配件企业负责人感慨,路网逐步完善,打破与长沙、株洲两市的空间隔阂,推动区域从“物理相邻”迈向“化学相融”。
湘潭县与长沙市天心区签订跨域通办合作协议。
交通路网铺就产业坦途,政务服务清除制度堵点。
今年3月,湘潭县与长沙市天心区签订跨域通办合作协议,协作探索开展湖南省“一市一区一县一园区‘一窗受理’改革”试点。双方梳理首批2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包括企业开办、交通运输等两地企业和群众急需的高频民生事项。
“原本计划往返两地至少两天,没想到在湘潭县就办成了!”长沙市天心区市民齐盛成为“跨域通办”改革的首批受益者。4月15日,正在湘潭县洽谈业务的他,因长沙公司急需办理营业执照变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湘潭县数据局“跨域通办”专窗咨询。窗口工作人员立即响应,启动长株潭联办机制,通过“材料预审+系统直报”全流程服务,仅1个工作日便完成手续变更。
“在湘潭县办长株潭的事。”湘潭县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与株洲天元区、渌口区、攸县、茶陵县以及长沙宁乡市、望城区、长沙县等地签订跨域通办合作协议,推出112项政务服务事项当场能办,40项事项协调可办,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平均跑动次数减少50%,材料重复提交率降低60%。
【专家点评】
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找准定位
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 李海海
长株潭一体化是湖南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战略,湘潭县凭借区位优势,积极对接长沙、株洲,成功培育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深度融入都市圈产业体系的典范。
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湘潭县找准定位,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产业链精准嵌入,依托本地资源发展配套产业,形成“龙头+配套”的协同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百十亿”工程,梯度培育企业,推动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及传统企业升级,构建起企业成长梯队。注重创新要素共享,借助长株潭的科创资源,共建产学研平台,推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展望未来,湘潭县要进一步强化强链补链思维,瞄准长株潭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培育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优化要素流通机制,促进人才、技术、数据等资源跨区域高效配置,使县域经济在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不仅作为“配套者”,更要成为“创新者”,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责编:徐凯琦
一审:欧阳伶亚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