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4 06:46:48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4月24日1、3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义刚 李永亮 刘韵霞
【县域名片】
瓷都醴陵,地处湘赣边、长株潭都市圈。醴陵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和传统产业升级发展中创新作为,成效明显。2024年,醴陵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9%,总量达952.6亿元。陶瓷和烟花爆竹两大传统产业呈蓬勃发展之势,电瓷产量占全国51%,日用瓷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烟花爆竹产业占全球市场20%的份额。
俯瞰醴陵。醴陵融媒体中心 供图
【担当故事】
河水从罗霄山脉北麓的江西省杨岐山流出,向西经萍乡、醴陵、渌口,入湘江。160公里的河流,江西称萍水,湖南叫渌水。
一衣带水,醴陵居间。千百年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醴陵“湘东门户”美名。
关键位置应有关键作为。近年来,湘赣边区域合作步伐加快,长株潭都市圈日新月异,醴陵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努力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走实走深,不断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发展,锻造更强县域经济,书写大县担当“范本”。
搭建平台辟出新天地
3800枚烟花腾空而起,烂漫绽放,点亮瓷城夜空。
4月21日晚,第19届国际烟花论坛(ISF)和首届湖南(醴陵)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首场主题焰火展演——科富之夜举行,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黄永强 摄(湖南图片库)
4月21日晚,通过线上直播,一场盛大、绝美的焰火表演,让全球见证醴陵烟花之魅。
当天,为期5天的第19届国际烟花论坛和首届湖南(醴陵)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在醴陵举行,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嘉宾共襄盛会,共话未来。
一场盛会的背后,是“花炮F4”更加坚定的同心所向。
湖南的浏阳、醴陵和江西的上栗、万载,盛产烟花爆竹,业内称之为中国“花炮F4”。
“此次博览会,除了探讨当下如何应对外贸挑战,还探索‘花炮F4’怎么携手研发低碳新产品,打造‘中国花炮’金字招牌。”醴陵市烟花鞭炮总商会会长陈留辉介绍。
4月21日,第19届国际烟花论坛(ISF)和湖南(醴陵)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在醴陵开幕。醴陵融媒体中心 供图
记者发现,这次博览会,参展企业80%来自“花炮F4”。大家欢聚醴陵,增进感情,互通有无,战略合作,共赴未来。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2021年,应急管理部批复,湘赣两省依托浏阳、醴陵、上栗、万载,共建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醴陵发挥桥梁作用,多次成功举办烟花爆竹博览会,吸引两省众多烟花爆竹企业广泛参与,通过这一平台,不断推动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助力“花炮F4”在全国市场份额提升至85%以上。
以展会为平台,一座在醴陵架起的“连心桥”,打通湘赣边区域合作“任督二脉”,辟出崭新天地。
协同发展开创新局面
近期,因订单需要,醴陵市东方电瓷电器有限公司向江西萍乡市芦溪县的合作企业,提出协助生产需求。除了订单方面的相互协助,双方在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也十分密切。
4月22日,华联瓷业质检车间,检测人员正在严格检查成品陶瓷质量。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义刚 摄
萍乡市是“中国工业瓷器之乡”,醴陵是“陶瓷之都”。醴陵东富工业园与萍乡电瓷产业园紧密合作,正联手打造世界级电瓷产业园。
湘赣一家亲,抱团闯天下。近年来,醴陵积极推动湘赣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与南昌签订框架协议,在政策争取、产业规划、联合发展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和战略联盟。
醴陵市陶瓷发展研究中心等科创机构,与景德镇进行陶瓷釉料、坯料战略合作,推动醴陵釉下五彩瓷与景德镇青花瓷品牌联合推广。
联合浏阳、上栗、万载协同推进湘赣边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建设,花炮产业机械化应用率达80%以上。
借力“赣力量”,醴陵企业加快产业升级,目前全市有高新技术陶瓷企业114家,陶瓷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烟花爆竹产业有9大类4000余个品种,产品畅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湘赣边合作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快。
3条省际“断头路”打通,醴陵湘赣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港项目、醴陵南铁路货场盐田国际内陆港项目加快提质改造,湘赣边货物集散能力不断提升。
醴陵与江西萍乡市、吉安市签署医疗保障合作协议,实现医保异地结算全覆盖。
携手萍乡推进湘赣边区域跨省河流管理,实现渌水流域联防联控,渌江出境断面水质常年稳定保持Ⅱ类标准。
从路网串通到物流联通,从医保异地结算到生态同保共治,湘赣边区域合作大步向前,开创崭新局面。
文旅融合擦亮新名片
家住江西南昌的王文胜,计划“五一”假期到醴陵吃炒粉、捡瓷器。
“五一”假期,第三届醴陵炒粉节将如期举行。
一碗炒粉,炒火一座城。醴陵已连续两年举办炒粉节,去年吸引八方宾客游瓷城,拉动近10亿元消费。
醴陵频繁举办各类文旅活动,炒粉节、瓷博会、酱板鸭美食节、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等贯穿全年,精彩不断。
“烟花、陶瓷,醴陵两大支柱产业与网红城市天然适配。”醴陵市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致力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擦亮城市名片,扩大城市影响力。
瓷城新名片,越擦越亮丽。
“来醴陵捡瓷器”话题持续火热,吸引超500万人次来醴陵“捡瓷”“淘瓷”。去年瓷博会期间,醴陵接待游客超134.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4.21亿元。
到醴陵捡瓷器、玩烟花、吃小炒,成为文旅新风尚,推动醴陵“出圈”。
随着城市影响力持续提升,醴陵市依托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优势,积极推进“红色湘鄂赣”精品旅游线路,整合醴陵李立三故居、湖北黄麻起义纪念馆、江西秋收起义纪念馆资源,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实现跨省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韶山至井冈山“两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建设,将醴陵纳入湘赣边红色旅游环线,覆盖50余处红色景点和20余处自然景观。
全国首部瓷文化烟花实景剧《国彩醴陵》。醴陵融媒体中心 供图
2024年,醴陵接待游客突破1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17亿元。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榜单,醴陵跃升至第48位。
2024年,醴陵市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和基本竞争力实现“双进位”,分别名列全国百强第32位、第53位;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
【专家点评】
为湘赣边区域合作提供可复制样本
湖南工业大学教授 王欢芳
醴陵走出一条“特色产业驱动、跨域资源整合、城市品牌增值”的协同发展新路径,为湘赣边区域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实践样本。
作为“湘东门户”,醴陵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烟花爆竹产业为纽带,串联“花炮F4”,搭建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推动产业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的双重提升。在交通路网、生态保护等领域广泛合作,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在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的同时,醴陵将烟花、陶瓷两大支柱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以节会为媒,打造文旅IP,擦亮城市品牌,实现流量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产兴城”的发展模式,激活城市发展动能,为县域经济拓展增长空间,值得同类型县市区借鉴。
在外部环境复杂的形势下,县市区不仅要自求发展,还要协同发展。这需要县市区审时度势,主动置身于时代大背景和国家大战略,前瞻布局,科学谋划,整合资源,共奔前程。
责编:颜青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