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㊲|邵阳地名由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5 07:26:27

【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秦代设郡,汉高帝五年(前202年)为国,王莽改为填(镇)蛮,属荆州,辖十三县:有临湘(今长沙)、罗(今汩罗、湘阴)、昭陵(今邵阳)等。自此后,昭陵之名记于国史、地志。当时的昭陵县几乎囊括今邵阳市也包括今邵阳市城区。

邵阳市,作为聚落及政区地名,历有昭、昭陵、邵阳、邵陵、敏政、宝庆等称谓,皆承载着丰富的地名历史文化,可供后人借鉴传承。

昭,古水名,亦称为昭水,得名较早。何以为“昭”?

今邵阳市有关史料记:相传“有西周时的召伯布政甘棠渡。”但终为传说。不过,历史传说,有时实有历史片断或历史影子。其实,与春秋战国之交,楚公子“白公胜之乱”密切相关。《左传·哀公十六年》《国语·楚语上》《史记·楚世家》均有载,尤以《左传》记载详细。

白公胜,楚平王废太子建之子,楚平王之孙。太子建被郑人所杀,白公胜逃到吴国。楚惠王二年(前487年),令尹子西召白公胜回国,让他为巢大夫(巢县令),称为“白公”,历史上称他白公胜。其时,巢县被吴国占有,白公邑不在巢县。而在白县邑(在今河南息县),临吴国边境(楚、吴两国交界处)。

白公胜回国后,在白县邑内,仿效中原诸侯新兴势力之举,大斗斛出,轻斤两入,争取民众,准备夺权。《淮南子·人间训》记:白公胜,在白公邑“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楚惠王十年(前479年)六月,吴攻楚邑慎(今安徽颍上北),被白公胜打败。白公胜以献捷为由,领兵入郢都,发动叛乱为王。旋被叶公子高(沈诸梁)打败,白公胜逃奔在附近山上自缢而死,白公胜的族人四处逃藏。逃藏何处?《左传》《史记》等国史,没有明确记载。

不过,按其时局势分析,白公胜一支族人,逃藏于今湖南慈利境内;另一支逃藏于今邵阳境内,最有可能。

其一,白公胜作乱前,约在楚惠王五年(前484年),已秘派家臣石乞,于零水(今湖南慈利澧水)之旁,建有白公城,三年建成。今慈利县城东约1.5公里处有白公城遗址可考。据《白氏宗源》《烈女·楚白贞姬》等文献记载:贞姬原为白公胜妃,白公胜死,族党逃入白公城,建白公王坟,至唐、宋前,历有祭祀之俗。白公胜作乱,未被楚王室追杀,是因为白公作乱时,未杀楚惠王。另外,楚昭王昭夫人(惠王母)仍在,平乱后受到昭夫人荫庇。

其二,因白公城容纳有限,另一支族人只好逃藏更为偏远之地,即今湖南邵阳市邵水流域。一是白公胜曾击败了入楚慎之吴军,其族人逃藏吴国境内不可能。二是楚昭王昭夫人为越女,而“白公之乱”刚好是针对昭夫人之子楚惠王夺权斗争,其族人逃藏于越国也无可能。三是其时楚国西北方,为防御巴国,楚惠王已派将卒守关卫境,其族人不可能自投罗网。四是其时楚为大国,在正北向灭陈为县(楚惠王十一年)并驻重兵防守;其族人逃藏北方之路被阻。五是楚惠王十二年(前477年),巴人攻楚大败,楚封公孙宁子国于析县(今河南淅川西北),其族人逃藏楚之西北向,亦不可能。于是,这一支白公族人,只得逃藏今邵水流域。

昭,古文中多指光明、明亮之意。然而,“昭”当与西周宗法制度,及楚昭王的功绩有关。据古文献载:宗庙次序,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朝南向阳,故称昭……。楚平王(前528—前516年)死后,其子珍立为楚王称二世,故名楚昭王。楚昭王在位27年,改革政治,发展生产,与民生息,东逐吴,北抑晋,以大国立于江汉、江淮之间,为楚争“战国七雄”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后,得到楚国历代君臣共祭。白公胜为楚昭王之侄,自然以此为荣。白公胜族人逃藏于今邵水流域,以楚昭王嫡亲为荣,聚族而居,便将养育他们族裔的河流,取名“昭”(昭水),含有纪念先祖殊功之意。得名约在春秋战国之交(约前480—前479年),极有有能。后聚落族居,成为昭水流域之旺族。约在战国初,白公胜族人后裔,择居在今昭水与资水(古名益水)交汇处山陵之上,聚落为城邑,故得名“昭陵”。昭陵得名后,实现了由“昭”水自然地名,向地域地名的转变。

昭陵,何时成为行政区划地名?按《汉书·地理志》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昭陵县,置县为史实。但“始置”值得商榷。

据江陵张家山《汉简》《里耶秦简》出土文物,以及《后汉书·南蛮列传》所载推断,楚国“吴起变法”时(前386—前381年),已置苍梧郡、洞庭郡;相隔近40年后,又置巫、黔中郡。其时楚郡多辖县,昭陵县可能设置,县治今邵阳市区古城一带。清光绪《邵阳县志》载:秦置昭陵县,属长沙郡。这只是沿袭楚制而已。当然,楚是否置昭陵县,还有待出土文物进一步证实。

昭阳,侯国。《汉书·王子候表第三下》载: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封长沙刺王子刘赏为昭阳侯。侯城位于今邵东市(1952年2月前,历属邵阳县)黄陂桥乡同意村城墙围。“西汉昭阳侯城址”,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辖境相当于今邵东及邵阳县地一部分。因侯城位于“昭”水之北,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故得名昭阳。王莽篡汉,侯国除,仅存9年。东汉初,以原昭阳侯国地置昭阳县,治原侯国城;首属长沙郡后属零陵郡。三国初昭陵县、昭阳县,为蜀昭陵郡,郡治昭陵县城(今邵阳市区古城一带);后属吴。

邵陵,郡名。《晋书·地理下·荆州》《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载:宝鼎元年(266年)正月,孙皓“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实际上是升昭陵县为郡,又置附廓邵陵县,郡、县同治邵陵县城(今邵阳市古城区),属荆州。

吴主孙晧改昭陵为邵陵,为郡为县,当与魏晋、吴局势相关。

公元255年,马司昭(211―264年),奉帝命征蜀又征吴,立有殊功,甘露三年(258年)被封为晋公。为缓和国内矛盾,积蓄力量,一统天下,晋王决定与东吴讲和。吴甘露元年(265年)三月,孙晧遣使求和。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孙晧于吴宝鼎元年(266年),逐改昭陵县为邵陵县,析零陵北部为邵陵郡。郡、县皆名邵陵,同治于邵陵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孙晧又改昭阳县为邵阳县,治原址。邵阳之名,始载于国史、地方志、地名志。《水经注·资水》载:云泉水经邵阳南,县故昭阳也。治今邵东市黄陂桥乡同意村城墙围。

南朝陈并高平(今隆回、新化部分地域)、邵陵两县入邵阳,属邵陵郡。《旧唐书·地理志》载:隋平陈,废郡,以邵阳属潭州,寻又于邵阳置建州。武德四年(621年),改置南梁州,贞观十年(636年),改为邵州,皆治邵阳县。事实上,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邵陵郡,并夫夷(今邵阳市区夫夷水之西)、武冈(今武冈市)、都梁(今武冈市东北)三县于邵阳县,县治迁于邵陵古址(今邵阳市城区东),属潭州。《元和郡县志》载:邵阳县“在邵水之阳,故名。”其时境域约相当于今邵阳市所辖诸县及新化县域。

隋、唐导致今邵阳市郡、州易名,亦有深因可寻。

隋初,诸雄并起,争夺政权,战乱频发,百姓遭殃;而萧铣(公元583—621年)自称梁王,年号鸣凤(一作凤鸣)。次年称帝,迁都江陵,割据长江中游,有兵40万。萧铣改邵陵郡为建州,当有“建立朝律”之意,治邵阳县。萧铣起兵湖湘为梁王,称帝后频改州、县,以图霸业。这当然不能挽回梁朝败势。《新唐书·列传第十二·萧铣》记:唐武德三年(620),疑杀功臣宿将,大臣旧将人人疑惧,多叛梁,萧铣由此衰败。

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率领军队合兵攻击萧铣。萧铣部下多不战而降。萧铣被唐高祖李渊“诏斩”。随后旋改建州为南梁州。唐贞观十年(636年),改南梁州为邵州。实为原邵陵郡复置,辖邵阳县,治邵阳县城(今邵阳市城区)。天宝初改邵州为邵阳郡,乾元初又复为邵州。

隋唐之交及唐初,县级政区地名频调,必有深因。地名学者牛汝辰作了专题研究。我也在有关文章中作了初步探讨,今暂不赘述。

敏州、敏政,州、县名。五代晋天福中(936—944年),为避庙讳,改邵州为敏州,邵阳县为敏政县,治原址。这与晋天福四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洞蛮彭士愁争战后,立“溪州铜柱”相关。

《旧五代史·世袭列传·希范》:有详载。《湘西文化大辞典》也有载。彭士愁多次争战马希范,战败而降。马希范命奖、溪州内迁,任士愁为溪州刺史,“并铸《复溪州铜柱记》,立于溪州,以示对马氏政权恭顺,希范允许士愁本州赋租自为供赡,不抽差。”彭氏后裔世为湘西土官。晋天福八年(943年)之后,楚王马希范管辖区域(含彭氏溪州),南至今广西全州、柳州、梧州,广东连州,西北至今贵州贵阳、遵义市。

彭士愁归附马希范后,于溪州又自立20州,与马氏政权,分土守责。邵州作为大湘西南战略要地,无疑是敏感多事之地。马氏政权改邵州为敏州,改邵阳县为敏政县,意在提醒马氏政权主政者,应时刻提防彭氏政权攘扰,反映了马氏政权为政之忧。

事实上自马氏政权与土愁立“溪州铜柱”后,大湘西土司,并无攘扰之事,使彭氏政权一统大湘西800余年,无疑对大湘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宋史》称其北江(酉水以北)彭氏。其地元至清初为保靖、永顺二宣慰司。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纳入全国版图。

宝庆,府名。《宋史·理宗本纪一》记: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曾任过邵州防御使的赵昀,继承皇位后,为纪念邵州曾是自己的潜藩之地,登位后“诏邵州潜藩可升为宝庆府。”以年号为名。

宝,在甲骨文中,字形象柜中贮贝及珏,会意为宝。隋、唐后称皇帝登位为“宝”。庆,字出《国语·鲁语下》其本义指庆贺。宝庆,意为宋理宗赵昀登上帝位,举国庆贺,故谓之宝庆。

宝庆府代邵州而得名,直辖邵阳县,历经元、明、清,邵阳县名不改,宝庆府名彰显,直至民国2年(1913),废府,置宝庆县,属湘江道。民国后有邵阳县、邵阳公署之谓。1949年10月后,邵阳专区、邵阳地区、邵阳市,皆治邵阳县。1986年1月,始撤邵阳地区置邵阳市,邵阳等县随属。现邵阳市辖有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邵东市(代管)、武冈市(代管)、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新宁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

市境内多中丘陵山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二宝顶,海拔2021米。沿江河有冲积平原。有资水及支流夫夷水、蓼水、平溪、邵水、石马江和沅江支流巫水流经。山上多松、杉、竹、茅、杂,并有冷杉、银杏、钟萼木等珍木,城步银杉、绥宁铁杉尤为珍贵。农业以稻、小麦为主,玉米、红薯、花生次之。有宝庆辣椒、宝庆苡米、雪峰蜜桔、新宁脐橙、黄花菜、龙牙百合、新邵山羊、武冈铜鹅等特产。南山牧场为中国南方大型牧场,亦为著名旅游避暑胜地。矿产有煤、铁、钨、锑、锡、石膏、金、锰等。邵东牛马司煤矿为湖南省重要产煤基地。工业有机械、制革、造纸、汽车制造、纺织、食品加工、采矿、竹木加工。益永铁路过境,沪昆、二广、衡邵高速于市区交会,207、320国道与省道过境。名胜古迹有昭阳侯国遗址、法相岩石刻、魏源故居、蔡锷故居、崀山国家级风景区、水府庙、北塔,虎形山花瑶、云山、凤凰山、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廖义刚

执行/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

本期特别鸣谢邵阳市委宣传部

往期回顾: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① | 炎陵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②|茶陵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③|攸县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④|醴陵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⑤|株洲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⑥|天元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⑦|荷塘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⑧|芦淞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⑨|石峰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⑩|渌口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⑪|长沙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⑫|星沙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⑬|芙蓉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⑭|天心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⑮|岳麓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⑯|开福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⑰|雨花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⑱|望城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⑲|浏阳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⑳|宁乡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㉑|湘潭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㉒|雨湖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㉓|岳塘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㉕|韶山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㉖|衡阳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㉗|雁峰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㉘|珠晖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㉙|石鼓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㉚|蒸湘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㉛|衡南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㉜|衡山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㉝|衡东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㉞|祁东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㉟|耒阳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㊱|常宁地名由来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