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取消“仅退款”,意味着什么

速棠   南风窗   2025-04-25 14:40:34

备受争议的电商行业“仅退款”规则,迎来全面改变的信号。

4月22日,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发布公告,就修改售后服务规则征求意见,表示平台将不主动介入消费者的“仅退款”申请,由商家自行处理。

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图源:北京商报

所谓“仅退款”,是指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物后,如对商品不满意,可向平台发起无需退货的退款申请,在平台支持下实现极速退款。这一过程中,商户往往没有合理的处理时间,买卖双方也缺少协商过程。

这项规则最早由京东在2014年推出,初衷是降低退换货成本,提升消费者满意度,范围仅限平台自营商品。2021年,拼多多推行“仅退款”售后模式,使其走进大众视野。在淘宝、京东、抖音等平台陆续跟随后,这一规则成为行业标配。

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摩擦没有因此减少,反倒衍生出新的隔阂。“仅退款”规则变成一些人手里的“0元购”,甚至形成白嫖产业链。被白嫖的商家为9.9元短袖、12双袜子,不远千里追踪买家,诉诸司法维权的事件,也接连发生。

为何人们如此关切“仅退款”规则的纠偏?生活在平台经济时代,每一个人都是电商平台的消费者,更是电商生态在更宏观意义上的利益相关人,它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平台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是电商平台的消费者/图源:unsplash

更为重要的是,在生产、消费及生活方式都平台化的当今,人人都可能轮流扮演生产者(商家)、消费者的角色,与集中介、服务商、规则制定者和裁判员于一身的平台打交道。平台规则背后体现的利益平衡原则,是我们在数字时代赖以生存的新法度。

“仅退款”,规则失衡

任何一项规则的诞生都有其合理性,“仅退款”也不例外。有电商顾问曾提到,早期拼多多推行“仅退款”,与其经营方向有关——它以农副产品零售起家,主打的“牌”是低价格、短平快的购物流程。在售后端,农副产品保质期短,损耗大,缺少二次销售价值,和低价商品一样,退货成本要高于仅退款。

在电商平台野蛮生长的时期,这项制度也的确能有效针对货不对板、质量不合格、恶意欺诈的商品,改善用户体验。如拼多多的“仅退款”,早期大多数出现在单笔20元以下的订单。

传统商品交易里,消费者通常情况下是弱势方,面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电商时代,这种不对称被放大。除了无实物购物带来的“卖家秀”“买家秀”差别、物流环节造成的商品损耗,单单是电商购物的筛选、支付和售后流程,就很考验用户的数字素养。

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数据是,在电商市场被认为已然饱和的当下,2024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增长量达到近6000万,可以料想,这其中有相当多对手机操作仍不算熟悉的“下沉”市场人群。

2014-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图源:《互联网助力数字消费发展蓝皮书》

仅退款,省去了繁琐的售后服务流程,在设计之初具有保护弱势消费者的积极意义。但在实践中,这项规则逐渐变质。

以一个极端情况为例,在某电商平台,一旦消费者在聊天界面反映货品问题,就会触发平台自动介入,弹出红色加粗的“仅退款”选项。商家同时被禁言,并且限制处理时长,这个时长,通常不足以让商家准备充分的申诉材料。

基于这种明显倾斜消费者的规则,投机者应运而生。媒体报道,职业“羊毛党”通过仅退款“0元购”套利,并开设付费白嫖课程,仅靠开课月入过万。还有人在二手平台销售产品,等有顾客下单后,再去电商平台下单,实现“0成本进货”。夸张的说法是,有人借此开起了一间小卖部。

早在1970年代,经济学家、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通过对保险市场的研究,曾指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存在自私的逐利行为。

斯蒂格利茨

在这里,投保人掌握关于自身健康状况的优势信息,保险公司则处在信息劣势中。在同样的保费标准下,保险公司所吸引的往往是健康风险更高的消费者,形成市场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即筛选出较为不利的顾客群体。而这些投保人知道自己的风险能够转嫁后,有可能采取更加冒险的行为,让保险公司和其他投保人承担高风险,即市场中存在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滥用仅退款规则的“羊毛党”,几乎可以与上述经济理论一一对应。他们将风险转嫁给商家和其他守序消费者,也往往是仅退款规则最活跃、最擅长的使用者,挤压正当消费者的利益空间。

这里的信息不对称,则是平台和商家无法把握的人心——消费者的真实意图,是合理维权,还是借机“薅羊毛”?

现实说明,仅退款并不是一条可持续的健康市场规则。《2024年电商平台“仅退款”调查报告》显示,在2000余位主流电商平台商家中,89.05%的商家对“仅退款”的实施持非常反对态度,仅有1.06%的商家未遭遇仅退款。另有数据显示,2024年双11期间,全国电商平台商家投诉问题中,“任意仅退款”占比高达64.31%,排在第一。

平台缄默

一个关于“仅退款”的行业共识是,它是电商内卷竞争下的产物。曾有分析师表示:“大部分可以借鉴学习的策略,淘宝、京东早就做过了,比如扩大招商、吸引小商家、all in低价、百亿补贴……仅退款是其中最难做的事情,如果不是卷到极致,它们不会跟进。”

国内电商的竞争已经白热化。2014年,支撑中国电商行业GMV(商品交易总额)80%的电商平台仅有阿里、京东;到2023年,该份额已经被新成员拼多多、抖音、快手瓜分。其中拼多多以18.3%的GMV市占率超越京东,跃升为行业第二。

在激烈的争夺战中,“讨好用户”的仅退款策略即使问题突出,也成为电商平台“不得不卷”的选择。

据媒体披露,其中的逻辑是:通过仅退款,消费者的满意度显著提升,进而增加消费行为,推高GMV。另一方面,由于平台处理买卖双方纠纷的运营成本降低,KPI也会直观上升。“完成KPI是终极目的。”

淘宝平台变更仅退款的规则条款

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策略里,商家的利益被忽略了。有分析者指出,美国Costco允许消费者退回使用数年的商品,胖东来则推行无理由退换、买贵补差价策略,但这些线下零售商自身也是成本的承担者,有相对完善的“保护网”:他们会将退货成本纳入运营预算,并通过会员制或地域性服务建立信任。

电商平台扮演着一种清晰可见的强势角色,它们制定仅退款的交易规则,强势介入交易纠纷并加以裁决。但与之相对的,却是涉及“消费者—商家—平台”三方的框架里,其责任的模糊性。

例如,某电商平台的用户服务协议中,“免责”倾向明显。平台对交易纠纷调处结果、赔付决定并不承担责任,此调处完全是基于用户和相关方的委托协助处理,“无法保证结果符合期望”,如果用户对结果不满意,“有权依法寻求其他救济途径”。

有媒体梳理1302份涉“仅退款”纠纷的判决书,发现案件的当事人大多集中在具体的消费者和商家,平台“隐身”。而目前的司法判决,并未对平台的责任形成一致的判决思路。

如,被白嫖的商家是否可以将制定“仅退款”规则的平台作为被告?是否应当尊重平台自治,即认为商家应遵循与平台签署的“仅退款”协议,不支持其追责消费者乃至平台?

不合理的仅退款情况/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通俗来说,如果商家想要追责不合理“仅退款”的消费者,就可能面临违反跟平台“仅退款”协议的风险。法院是否要承认平台内部的治理规则,也就是“仅退款”的合理性?

在现行的框架下,一切未能得到解答。在对技术的讨论里,网络平台一度被作为提供聚合服务的“传输管道”,即扮演技术中立角色。另一种与之相反的观点则是,需要尽可能对平台上面的活动进行审查,这也意味着管理成本的增加,以及更深邃的制度问题。

“系统”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热词,每个人都嵌合于庞大数字系统的内部,由此带来一种新的挑战:过往承担自由与责任的主体是人,如今,我们需要更加正视系统本身的“主体性”,使其从隐身状态走出来,承担其应有的角色和义务。

也就是说,在电商平台已经深度介入、参与商家和消费者交易的情况下,自身已经形成了一个新“主体”。一整套新的治理框架,亟需得到建立。

平台,进入理性时代

业内认为,全面取消“仅退款”是电商发展的拐点,意味着电商竞争从价格战走向服务力。

自去年底以来,监管部门对整改“仅退款”频频释放信号。2024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约谈6家平台,指出“仅退款”挤压商家生存空间,要求整改。今年两会,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再次明确,会对平台滥用仅退款规则,造成商户货款两空的突出问题进行治理。

在此之前,电商平台已有收紧“仅退款”政策的尝试。例如,淘宝在2024年8月推出优化措施,对店铺体验分≥4.8分的商家,保留与消费者协商退款的自主权,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商品进行抽检,如通过抽检,则由平台赔付被“仅退款”商家。

更好的规则正在探索之中。取消“仅退款”后,如何维护商家的正当利益,同时让消费者拥有良好的维权环境?如何让消费者和商家处在最佳的利益平衡点?这会是一个精细化的动态调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电商平台不再仅仅围绕增长的硬性指标,而是具备更多软性的竞争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当一个行业或领域的竞争走向内卷,通常意味着过度的竞争行为,它没有带来真正的效率、质量提升和创新,而是造成资源浪费和人的疲惫。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图源:中国政府网

过往的20余年里,中国电商引领了全球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之先,从头建立起物流、支付、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框架。对“内卷式竞争”的反拨,则是希望实力雄厚的电商平台们更专注于价值创造的源泉——真正的创新。

这里的价值创新,不仅是科技与经济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更加宏阔的社会面貌。

平台已经是数字社会不可忽视的“基础设施”般的存在,它重新组织着社会生产、消费与生活方式,对我们的生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因如此,我们才对平台的一举一动有着高度的关切和期待,不仅期待它作为超级的商业实体,也期待它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观践行者。平台具有这样的实力,也具有这样的义务。

一个最近的关联热点,是京东外卖指责竞对平台强迫外卖骑手“二选一”,常年不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用算法对骑手极尽压榨等,并宣布京东将保障被封杀骑手的订单量、扩大全职骑手招聘、优先安排骑手家属就业等。

京东推出的援助措施/图源:京东黑板报

这是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鲶鱼效应”,寄托着人们对平台的朴素期待:作为市场资源和利益的调节枢纽,对系统中的普通人,再友好一点。

责编:沙兆华

一审:姚茜琼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南风窗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