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康复奇兵营①|从瘫痪在床到重新站立行走,要多久?

周阳乐   湖南日报   2025-04-26 15:45:17

编者按

面对“银发浪潮”与慢病年轻化叠加的挑战,康复医学是守护生命质量的“关键防线”,关乎亿万家庭幸福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湖南省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有个特殊的“健身房”。这里不仅是康复治疗的场所,更是患者重拾信心、重返生活的起点。在这里,先进的康复技术、设备,温暖的人文关怀,在每个角落里凝结蓄力,孕育着“奇迹”。4月中旬,记者走进该中心,沉浸式体验了一批令人惊奇的康复高科技,揭秘这个“康复奇兵营”究竟怎么给生活重启按下快进键。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周顺 通讯员 赵思佳 郭晶

4月18日,记者走进湖南省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看到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穿着一套“钢铁战靴”“走”了过来。

“这是一套可穿戴的仿生设备,适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步行功能障碍患者。”湖南省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主任朱志春副主任医师介绍,下肢康复机器人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通过外部带动下肢进行科学、高效、准确的步行康复训练,刺激神经系统重塑,提升下肢自主行走能力,继而加速康复进程。

这是一位因车祸导致下肢瘫痪的年轻患者,其母亲在他身后轻扶着机器人,为他把控方向。他母亲激动地说:“以前觉得他只能在床上躺一辈子了,但机器人训练让我们又看到了希望。看到他一点点进步,我觉得生活又有了盼头。”

伸髋伸膝、屈髋屈膝……记者发现,穿上“机械腿”,该设备将模拟步行时的关节角度,带动髋关节和膝关节运动,同时对身体有很强的支撑力。“机器人训练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强度和模式,确保每一次训练都安全有效,还能实时记录患者的康复进展,为医生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朱志春说。

对于因脑卒中、脊髓损伤或骨科手术后行动不便的患者来说,重新站立行走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如果说下肢康复机器人是帮助患者实现“能行”的“1.0阶段”,那么,天轨步行训练系统则是帮助他们实现“行稳”的“2.0阶段”。

在天轨步行训练区,记者看到天花板上设置了两条“神奇轨道”,两套结实的吊带装置和护具,有点像“吊威亚”的装备。

“使用天轨系统时,我感觉自己像被一双无形的手托着,心里特别踏实。” 62岁颈部脊髓损伤患者李先生正借助悬吊减重系统进行步态训练。此前,李先生因颈部脊髓损伤,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都出了问题。

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他每天坚持训练,从最初的勉强站立到如今能够独立行走,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和希望。李先生的妻子感慨:“看到他从‘寸步难行’到现在可以‘稳步前行’,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

朱志春介绍,训练中,该系统的吊带装置“分担”了患者的部分体重,患者无需担心跌倒风险,可提前开始行走训练。同时,该系统还能纠正行走姿势,防止患者养成错误的步态。最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患者恢复信心,让他们不再害怕行走。

据了解,湖南省康复医院陆续投入2000余万元引进智能康复设备300余台,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引入到康复评定中,对康复病人进行智能化全程监控和大数据对比分析,进一步调整优化康复方案,让更多患者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每一位患者的身后,都有一支专业的康复团队在默默支持。从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到心理疏导和家庭指导,医护人员用专业和爱心为患者铺就一条温暖的康复之路。

“在这里,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患者重获新生的桥梁;康复不再是漫长的煎熬,而是充满希望的旅程。”朱志春表示,“当患者迈出第一步、露出第一个笑容时,所有艰辛与创新都找到了意义。”

责编:周阳乐

一审:周阳乐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