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哥说新闻丨“最美通缉犯”想当网红?出狱“直播”又被封号

  三湘都市报   2025-04-27 20:31:09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视频/刘文

7年前因参与“酒托”诈骗被通缉,因外貌出众被网友热议“最美通缉犯”的卿晨璟靓出狱后开启直播想走网红之路。

可惜,在美女扎堆秀才艺的各大商业平台,卿晨璟靓的颜值可能还不够看,于是只好炒作服刑经历引流,被平台发现后及时作了处置:综合其违规行为,对账号处置无限期禁言、取消营利权限、抹除粉丝。

首先,平台的果断处置没有任何问题!卿晨璟靓出狱后想走网红之路谋生,可以理解,但她试图以违法犯罪经历作为 “流量密码”,通过 “改邪归正” 的标签吸引关注, 却是一条歧路。本质上仍是对 “问题身份” 的消费,反而强化了社会对其的刻板印象。

那么,刑满释放人员如何重新融入社会获得新生?想打破 “标签枷锁”,自己首先要完成心理脱胎。直面错误,与过去的负面身份切割,而非将服刑经历异化为 “卖点”。真正的心理重建,应是接纳惩罚、告别自卑,以 “正常人” 的心态规划未来。

这一案例也表明,网络平台不会成为违法经历的 “变现场”。流量经济下的行为边界应划分清晰。一方面,平台应禁止以 “服刑经历”“犯罪细节” 作为引流噱头;另一方面,引导其通过合法内容创业,如分享法律科普、技能教学等,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正向价值。例如,某前服刑人员在网上开设 “职场避坑指南” 账号,用自身教训提醒年轻人远离犯罪,收获百万粉丝,实现了从 “反面教材” 到 “社会警示” 的转化。

想获得“第二次机会”,想真正获得新生,不是简单的 “走出监狱”,而是重新成为 “社会共同体” 的一员。这既需要个人切断 “错误生存逻辑”,更需要社会拆除 “制度性隔离墙”。当就业歧视少一点、帮扶政策多一点,当公众目光从 “他曾是罪犯” 转向 “他能做什么”,当制度从 “惩罚本位” 走向 “修复本位”,新生的道路才会真正畅通。正如哲学家福柯所言,“刑罚的目的不是消灭犯罪,而是重建社会联系”,而这种重建,始于每一个人对 “浪子回头” 的相信与包容。

责编:许利文

一审:刘文

二审:张军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