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4-30 07:31:00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4月30日06版
文 | 王群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四维赋能破题,通过构建“1412法则”强节奏、“三化标准”提质效、数据治理优决策、创新实验破瓶颈的工作模式,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三年来,学校就业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衔接更加紧密,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价值的就业服务新路径。
“1412法则”把控工作节奏。将就业工作拆解为“1-4-12”模块:即1张清晰的思维导图,勾勒全年工作蓝图;4个季度聚焦重点工作方向;12个月细化日常工作任务。以学校党政工作要点中明确的就业工作任务为核心目标,辐射带动全年工作有序推进。第一季度重点跟踪毕业生岗位实习数据,开展“稳岗扩岗”专项行动,领导班子带队开展访企拓岗为学生开拓优质就业渠道;第二季度全力做好就业材料审核,确保数据上报合规,为就业数据真实性筑牢防线;第三季度开展就业数据核查、求职创业补贴、生源核验等工作,筑牢服务保障;第四季度打造“校招服务季”,开展专场招聘、就业指导沙龙等精准对接活动,助力毕业生实习就业。通过“1412法则”,将宏观目标转化为微观行动指南,形成“目标-任务-举措-成效”的完整闭环。
“三化法则”提升工作效率。面对多平台数据填报、多类专项工作的复杂体系,学校采用“三化法则”即标准化、模板化、流程化提升工作效率;每一项工作都遵循“学文件-定标准-做模板-全流程”的步骤。将省级文件转化为《就业服务操作手册》,细化出“就业形式-佐证材料-审核标准”三维对照表。三年间,累计积累了56个原创模板,涵盖从就业云平台填报指南到招聘会筹备清单等各类场景。就业云平台填报指南细化到每个字段的填写规范,并配套班主任审核流程图;招聘会筹备清单列明从场地布置到应急预案的详细步骤。此外,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还需要坚持“5W2H”的工作思路,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做(How)以及时间成本(How much),让工作人员在多线程工作中始终保持思路清晰、从容淡定。
就业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靠的是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从“经验驱动”到“系统治理”,该校用“笨功夫”啃下就业服务“硬骨头”。实践表明,就业工作提质增效需把握三个关键点:数字化转型是破解就业工作碎片化的关键,需建立“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的管理文化;标准化建设需把握“刚性规范”与“柔性服务”的平衡,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创新驱动要聚焦真实问题,构建“工作难题→研究课题→实践成果”的转化通道。
“四级数据”构建就业闭环。数据是就业工作的“生命线”。通过建立日、周、月、季四级数据管理机制,构建数据“采集-分析-决策-评估”闭环链。每日审核学生填报数据,确保及时性;每周发布《就业进度表》,用红黄绿标注各专业进展;每月制作《就业质量分析图》,追踪专业对口率、本地就业率等关键指标;每季交叉核验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依托数据溯源,学校发现传统IT岗位需求萎缩,针对2023、2024届计算机类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持续走低的问题,启动“码农向AI训练师转型计划”,组织了计算机专业专场招聘会,提供500余个AI相关技能岗位,最终促成128名学生签约,对口率提升了26%。
“创新实验室”破解就业难题。针对学生就业观念转变难、对口和本地就业率低等问题,建立《就业痛点登记台账》,并将工作难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进行创新实践。三年内学校累计孵化120余个创新创业团队、立项了20余个就业育人项目、10余个就业专项课题。如针对计算机类学生“就业难”“慢就业”等问题,在现代信息工程学院打造了“程序猿之家”社区平台,通过成立企业导师工作坊、共建校企微课、建立企业下沉服务中心、开展“我与大咖面对面”系列活动,成功帮助学生提升就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